大皖新聞訊 2023年安徽省兩會在合肥召開。1月12日,安徽省人大代表、哈工大機器人(合肥)國際創新研究院院長于振中在接受大皖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伴隨著一系列支持政策密集出臺,新型研發機構加速落地,呈現蓬勃發展之勢,已成為我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支生力軍。不過,總體來看,目前新型研發機構雖然數量有所增加,但是整體力量仍比較薄弱,尚未形成完善的科技創新生態。于振中提出,建議我省將新型研發機構融入“科大硅谷”建設,同時聚焦市場貫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并優化知識產權評估和獎勵機制。
現狀:新型研發機構整體力量仍比較薄弱
于振中介紹,以合肥為例,2012年以來,合肥市已建成中科大先研院、清華公共安全研究院、哈工大機器人(合肥)研究院等各類新型研發機構35家,在創新研發、成果轉化、人才招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推動科技成果“三就地”和科技產業集聚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過,總體來看,目前新型研發機構雖然數量有所增加,但是整體力量仍比較薄弱,尚未形成完善的科技創新生態。”于振中表示,這主要表現在新型研發機構定位、產出要求與資源投入不匹配,項目遴選機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項目團隊組成不合理,產業化成功率低。知識產權評估及獎勵還存在諸多問題,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轉化落地,平臺培育的科技型創業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個人股權轉化受限等難題。新型研發機構自主權不夠高,導致運行效率無法保證,創新作用難以充分發揮等方面。
建議:支持新型研發機構融入“科大硅谷”建設
于振中在接受大皖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議安徽省要支持新型研發機構融入“科大硅谷”建設。“鑒于當前省委省政府大力建設‘科大硅谷’的戰略布局,建議將非核心區的優秀新型研發機構(分類評價為A類),納入‘科大硅谷’片區同等享受相應的支持政策,為推動其成為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和新興產業聚集地作出積極貢獻。”
于振中還建議,安徽省要聚焦市場貫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建議引導各類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立“首席科學家+首席執行官(CEO)”的“雙長制”項目團隊遴選標準,保障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技術與市場雙輪驅動。同時,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項目全流程跟蹤考評機制,對科研項目從立項到產業化實行動態管理,幫助打通科研、研發、量產、市場各環節,實現科技創新的閉環。還要建立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改革對科創項目的資金投入形式,由創新平臺和項目團隊共同出資,強化團隊創業決心與利益綁定,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存活率和市場競爭力。建設一站式創業孵化培育體系,為項目提供人才、技術、資金、營銷、供應鏈、品牌、場地等資源賦能。
建議:完善科創投資體系和科轉稅負規定
“同時建議我們省要建立、完善知識產權評估辦法,提升現有評估機構的專業化水平,保證評估結果的合理性,進一步體現創新實效。”于振中提出,安徽省要優化省市高層次人才項目有關現金出資規定,對于研發單位以成本法評估形成的科技成果價值,視同現金出資,未來重組或者上市,該部分實繳出資無需現金置換。建議完善差異化股權獎勵機制。依據團隊各類投入、成果貢獻、市場價值等因素,出臺支持差異化獎勵分配的細則文件,進一步釋放機制活力。
另一方面,于振中建議政府層面按產業鏈扶持若干科創平臺,設立或引入種子基金、天使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建立覆蓋企業生命周期的金融助力體系。針對省市重點支持的產業方向,延長產業化培育周期。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明確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知識產權獎勵涉及的個人所得稅繳納的相關政策。簡化備案、認定程序,制定針對性條款適當減免股權轉讓過程中的個人所得稅繳納金額,為創業團隊減負。
“我們省要充分尊重市場化研發機構的主體地位和自主權,建議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保障研發機構自主決定研發資金預算、使用和調整計劃,自主決策科技成果轉化方式,自主建立獎勵分配機制等。”于振中提出,建議進一步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流程中的相關審批、備案流程,提供“一站式”辦理或者“網上直通車”,提升工作效率,有效發揮政府職責,為科技成果轉化搭建“高速通道”。
大皖新聞記者 徐琪琪 葉曉 余康生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