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6月7日上午,2022年高考拉開了帷幕。合肥四十八中濱湖校區(qū)考點里,報考中國科大少年班和創(chuàng)新試點班的孩子們正奮筆疾書,他們以高二甚至高一的身份提前參加了高考,或將比同齡人更早一步跨入大學的校門。毫無疑問,這是一群優(yōu)秀的孩子,他們早慧、勤奮,付出了超過常人的努力。
但在父母的眼里,孩子的成長并非別人想的那樣“不操心”——考試遇到挫折需要咨詢心理醫(yī)生;“早戀”被發(fā)現(xiàn)同樣讓大人們抓狂……風平浪靜中充滿著驚濤駭浪。不過,他們都選擇了無條件地陪伴在孩子身邊,并與他們一同去面對“成長的煩惱”。“別人家的孩子”是如何長大的?記者試圖還原考場外三位家長和他們孩子的故事。
時間是最好的解藥
“少年班是中國科大非常有特色,也是非常知名的一個招生項目。如果大家綜合成績優(yōu)秀,高考有望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績,那么建議大家就報考少年班。如果像數(shù)學、物理單科非常優(yōu)秀,那么建議大家去報考少年班的創(chuàng)新試點班,這是兩種不一樣的渠道。”招生季來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招生就業(yè)處處長楊鋒的宣講,也讓人們再次注意到了少年班這個“千生三院士,八百碩博士”的群體。
四十八中濱湖校區(qū)考點外,劉先生談起了16歲的兒子小劉,難掩驕傲。五歲半上學讀書,高二時獲得了安徽省化學競賽一等獎,有著年齡和成績優(yōu)勢的小劉今年順利通過了審核,并同時報考了少年班和創(chuàng)新試點班,如今正坐在考場中期待圓夢。
“他一直學習習慣還是不錯的。”劉先生的愛人是小學語文老師,孩子從小跟著母親在學校里。“小學放學早,他媽媽要在學校里辦公,他就跟著在學校里把作業(yè)寫完了。”劉先生覺得,這算是給孩子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一個開端。
再后來,一路讀書,孩子的專注力很強,課堂吸收效果還不錯。“有一次我發(fā)現(xiàn)他用圓規(guī)扎了自己的手,就問他為什么,他說太困了,還是要讓自己打起精神來聽課。”這份專注也體現(xiàn)在了業(yè)余愛好上,小劉喜歡彈吉他,一彈就是兩個小時;他愛讀書,尤其喜歡蘇東坡,借著旅游的機會,背回了各種有關他的書,想從不同角度去觀察這個人物。
高一時,原本文科成績更好的小劉選擇了理科,并參加了中國科大一個英才計劃,逐漸對化學產生了興趣。“他在科大也交到很多朋友,去圖書館看書感受到了學習氛圍,覺得挺喜歡的,于是就有了這次報考少年班和創(chuàng)新班的想法。”
這份看起來“一路開掛”的讀書生涯,其實經歷過不小的波折。中考時小劉遭遇了失利,未能考入自己最理想的高中。“之前他一直是班上第一,所以心里非常的郁悶。”孩子當時嚷著要去四院治療,情緒也比較失控,劉先生坦言自己也感到很焦慮。“他提出來了,我們就真帶他去做了心理咨詢,開了藥吃了一兩次后來就好了。”
劉先生總結,這其實是一個心理調節(jié)的過程。那段時間,他把自己從父親的身份放到了朋友的層面,安慰孩子每個人到了這個年紀都會出現(xiàn)這個問題,“我跟他說,時間是最好的解藥,只要時間過去了什么都解決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小劉也重拾了自信。劉先生說,自己把孩子當作朋友對待,幾乎沒有打罵過,業(yè)余時間也會陪著他騎行環(huán)巢湖、環(huán)三河,父子倆的感情很好。
步入考點之前,小劉跟父親開玩笑,能考上,就給他換一把好一點的吉他,劉先生樂呵呵回了個“行”。
勤奮是最好的天賦
54歲的老王一直因為要孩子晚,一直想讓孩子早點讀書。6月7日當天,他17歲的女兒小冉正坐在考點里。小冉準備報考的是創(chuàng)新試點班,如果順利的話,就能早日跨入大學的校門,給自己的高中生涯畫上一個句號,也幫父親圓一個夢。
“孩子從小是靠自己的,指望不上我們的。”老王告訴記者,他和愛人都只有初高中學歷,同為工人,在孩子的學習上可謂“插不上手”。但即便是這樣,夫妻倆一直注重孩子的培養(yǎng),古箏、舞蹈等各種興趣,一個也沒落下。老王說,自己會帶著孩子去看各種輔導班,“她喜歡又能跟老師看對眼就給報名,不喜歡的就不上,完全尊重她的意見。”
在小冉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夫妻倆發(fā)現(xiàn)女兒好像跟別的孩子不一樣,很有學習的勁頭。有一次孩子住院,住了有十天,家里人都做好不讓她考試的準備了。可是小冉堅持要讓父親把書給拿到醫(yī)院來復習,“她說不學不叫人笑話嗎?”
五年前老王做個決定,為了更好的教育資源,他花了很大力氣把孩子轉到合肥來讀初中,愛人也隨后辭職過來陪讀。從初中到高中,一家人一直分居兩地,他就一個月過來一次。
在他看來,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什么“天才”,但卻一直很勤奮。“她初中每天晚上學到12點,高中基本上都過了凌晨一點,第二天早上六點又已經起床了。”老王想起有一次,看孩子學到晚上12點多太累了,就帶她下去散步休息,小冉突然抬頭看到別人家的燈還是亮的,就嚷著要回去。“她可能也覺得苦,但還是在堅持,不會說不要學了。”
小冉的英語和數(shù)學是強項。“她喜歡看英語的原版小說、動畫,數(shù)學也喜歡做題目。”老王并不懂學習的事情,但是看到女兒在家里這兩門科目看得比較多,就知道女兒擅長這些,成績也更好一些。
老王打聽了,今年全省有1000個孩子報考少年班和創(chuàng)新試點班,但最終實際錄取人數(shù)不多,競爭異常激烈,但在他看來,能夠坐進考場,對女兒來說就是一次難忘的體驗。
理解是最好的守護
此前因為疫情影響,阜陽的章先生差不多有四個月時間沒見到孩子小軍了,17歲的小軍同樣報考了創(chuàng)新試點班。這次他火急火燎地從當?shù)刳s過來,終于在6月2號見到了兒子,并將一直陪他參加完這次高考。
章先生說,自己的愛人是幼兒園園長,在教育這一塊孩子從小也是跟著媽媽,天賦可能也是有那么一些的,“他記憶力特別好,一個故事他看一遍就會背了。”章先生說,孩子小時候還學過珠心算之類的,計算能力也不錯。
章先生坦言,小軍基本是“放養(yǎng)”的,來合肥讀書之后孩子也選擇了住校。因為老家還有二寶,所以夫妻倆的精力也比較有限,主要靠孩子自己,他們有空就來合肥看望,做好后勤工作。“給他洗洗衣服做做飯,感覺孩子心情也好起來了。”章先生說,畢竟小軍還是個孩子,父母又不在身邊,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高一的時候,小軍“早戀”了。他給一個喜歡的女孩打電話,動輒就打一個小時,被班主任發(fā)現(xiàn)叫了家長。“當時我跟他媽媽也很著急,連夜開車到合肥來,找了個賓館把他接出來。”章先生說自己的脾氣也比較火爆,當時孩子很擔心會被他揍,可是自己忍住了,嘗試去理解兒子。“后來我們就在賓館里面好好談了一次心,就跟他說喜歡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現(xiàn)在不能影響學習,可以放在心里。”章先生總結道,千萬不要打擊孩子,不然他會更加叛逆。
后來,夫妻倆也增加了對小軍的關心,那一學期幾乎每周都驅車過來陪伴他,在生活方面多照顧他,給他買一些新衣服,在情緒上多關心他。孩子的狀態(tài)也慢慢好了起來,順利度過了青春期的叛逆時光,化解了一次“危機”,成績也好了起來。
這次提前參加高考,章先生同樣沒有給兒子壓力,“就順其自然,當作一場練兵,哪怕體驗一下高考的氛圍也很好。”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陳牧 攝影報道(應受訪者要求,本文涉及人員均為化名)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