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2月7日,來自江蘇無錫的80歲老人陶浩明向本報傳來一張珍貴的老照片。陶老告訴記者,這張有約300人的集體照于1971年底拍攝于宣城一個叫丹山的農場,照片上那些稚氣未脫的年輕人大多是和他們一起建設農場的安徽籍大學生?!坝H愛的戰友們,你們都還好嗎?”陶老希望通過這張照片和老戰友建立起聯系,一起追憶半個世紀前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獨家記憶:照片鐫刻戰斗友誼
陶浩明老人年輕時擔任陸軍某部炮兵旅(35師)荒草圩農場財務股長,現居住在江蘇無錫。對退休多年的陶老來說,過去的生活都定格成了一張張泛黃的黑白照片,沉睡在相簿之中。日前,陶老在翻看老照片時,看到了這張拍攝于安徽省宣城市丹山農場的合影??吹秸掌夏且粡垙埬贻p的面龐,陶老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激情燃燒的歲月。記者看到,在這張拍攝于1971年12月的照片上,題有“熱烈歡送軍農戰士奔赴新的戰斗崗位”幾個大字。記者大致數了下,照片內約有三百人。雖然當時的攝影技術不夠先進,但是畫面內的人們大都洋溢著微笑,時隔50載都能感受到他們建設祖國的蓬勃朝氣。
照片上的大學生們全部是安徽人,隨著時間飛逝和學校變遷,陶老已經記不得他們是來自哪個大學了。當記者詢問這張照片的由來時,陶老介紹:“這些大學生應是貴省各條戰線的精英,我記得我是用部隊的三輪摩托車將照相館的同志接到丹山拍攝的。由于參與拍攝人數眾多,當時他們想了一個辦法,把人集中在當地一個水庫的堤壩上拍下了這張照片。照片洗出來后還在照相館櫥窗里陳列很久?!?/p>
陶老告訴記者,照完這張照片后,這些到農場鍛煉的大學生就離開了,從此天各一方。當時照片就洗了這一張。最后,照片輾轉到了陶浩明的手里。如今已到了耄耋之年的陶浩明,更加懷念與戰友相處的時光。親如兄弟的戰友情,就像一杯陳年的老酒,年代越久情越濃。
照片背后:往昔生活歷歷在目
而另一張也拍攝于同一時期的照片則更讓陶老如數家珍,“前中為鄭華珍政委,左為農場場長,后面站著的五位全部是參加一次活動宣傳報道的大學生。”這張老照片彌足珍貴,其中右后的那位大學生的褲腿上還有一個大補丁,深深打上了當時物資匱乏的印記。陶老還珍藏著一本《論巴黎公社》?!皫酌髮W生還將這本書贈送給我。上面都有他們的姓名,書上文字是王貢生所書?!庇浾呖吹皆跁撵轫撋嫌妹P題寫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然紙上已有了星星點點的霉斑,字跡仍然清晰可見。
回憶當時的生活,陶老告訴記者這樣一個細節,當時農場沒有司號員,每天早晨天剛蒙蒙亮,由他負責通過農場的大喇叭定時播放東方紅樂曲,聽到熟悉的旋律后,大家就會起床出操。有一次,陶浩明看錯了時間,結果樂曲比平常提前了10分鐘,害得大家都匆匆忙忙提前起了床。
集結號吹響:戰友們,你們都還好嗎?
半個世紀以前由于信息通訊不發達,書上的留言變成了最后的交往?!拔医裾冒耸畾q,翻翻老照片是很好的回憶及享受。”陶老鄭重地告訴記者,“如果貴報在無錫有聯系點,我可將大照片及論巴黎公社的書捐給你們作永久紀念。”
陶老表示,受制于當時通訊條件不發達,分別后就都沒有聯系了。陶老想通過本報公布這張照片,通過這個紐帶,重新集結起大家?!斑@些大學生到部隊鍛煉后肯定都很有作為,成長為安徽各條戰線的佼佼者。不過,現在他們也都退休了,希望通過這珍貴的照片引起互動共振,一起追憶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庇H愛的讀者,如果您或者您的親友和這段時光有交集,請撥打本報熱線電話,0551- 62639900。
耿天宇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趙明玉(受訪者供圖)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