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黃麓學校舊址是和平將軍張治中創立的,可惜被當成了養雞場和堆雜物的地方。”“洪家疃黃麓學校舊址是非常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竟然淪落成這個樣子。”近日,陸續有網友對黃麓學校舊址淪為養雞場和雜物堆表示不滿。3月22日上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來到巢湖市黃麓鎮洪家疃古村落探訪了解情況。
探訪:學校舊址內圈地養雞,堆著多個液化氣罐
黃麓師范學校位于安徽省巢湖市黃麓鎮,學校附近是國家級傳統古村落洪家疃。黃麓師范學校的前身,是著名愛國將領張治中于1928年在家鄉巢縣洪家疃創辦的黃麓學校。黃麓學校舊址就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治中故居北邊二三十米處遠。
3月22日上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來到洪家疃古村,在當地居民的指引下,記者找到了黃麓學校舊址,這是青磚黛瓦的舊式建筑,入口處被金屬欄攔著,金屬欄上掛著一個“出售土雞、土雞蛋”的紙牌子。在知情人士的指引下,記者從后門處進入舊址,一塊布滿灰塵的“黃麓學校”金屬說明牌,上面記載著1928年冬張治中創辦黃麓學校經過等內容。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看到,舊址中間的堂屋上懸掛著一塊寫有“黃麓學校”字樣的木匾,木匾下面堆放著紙盒、食物包裝盒等,還有4個液化氣罐。隔壁的一間房間內兩位居民正在燒菜做飯,冒出陣陣嗆人的油煙;另一側的兩間古代式樣的房間內,廢木頭、舊椅子和紙箱雜亂地堆在一起,地上堆放著土豆、辣椒、大白菜等蔬菜;黃麓學校舊址前的院子內,一塊幾十平方米大的空地被鐵絲網隔成了喂雞場所,里面養了十幾只雞,空地上散落著谷物和雞屎。
再往南走,則是由三面房屋圍成的天井,屋檐下雜亂地堆放著成堆的舊紙盒塑料瓶等,一個寫有“食堂”的金屬標識牌,已經快要被舊紙盒“淹沒”。“食堂”標識牌上顯示,“此處兩間房屋為原黃麓學校食堂,用于教職工及學生就餐場所,現已修復原貌。”
觀點:有歷史人文價值,希望整體保護
來此游玩的空間和景觀設計師、藝術策展人謝澤先生覺得很惋惜。他表示,黃麓學校舊址是張治中將軍在巢湖半島打造的振興鄉村教育的重要典范,是被歷史所明確記載下來的,也是巢湖半島歷史人文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謝澤認為,可以把黃麓學校舊址和附近的張治中故居整合保護起來,供游人參觀,“黃麓學校原址是非常好的,把原址保護起來,做成一個博物館,再將鄉賢館、群眾議事廳和后面校園的老房子整個完整的保護下來。”
而黃麓學校舊址所在的洪家疃古村落,是巢湖乃至合肥地區布局典型、保存較好的少數古村落之一。2014年,洪家疃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2015年,該村入選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示范單位。“黃麓學校舊址,是洪家疃古村落重要的人文遺址、教育文化遺產,村子的靈魂。”一位長期關注巢湖地區歷史傳統文化的人士說。
進展:已部署立即整改,盡快恢復原貌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在黃麓學校舊址探訪時,住在舊址內的臨時住戶說:“我們臨時來這里住幾個月,很快就走了。”住戶表示是因為拆遷,村里讓來這里臨時住的。而對于是否會存在消防安全隱患方面問題?一位在此臨時居住的男子表示,“我不會把房子搞壞了。”并要求記者盡快離開。
3月22日下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聯系上了黃麓學校舊址所在黃麓鎮建麓村委會,該村一位負責同志介紹,村里有將黃麓學校舊址進行保護的想法,但黃麓學校舊址不同于張治中故居,舊址上的黃麓師范附屬小學在2020年才停止辦學,“去年還在辦學,還有孩子在里面讀書,在辦學的場所沒法申請設置為文物單位。”目前住在黃麓學校舊址的是洪家疃的一戶拆遷戶,因為附近的黃麓師范學校擴建,去年下半年搬入居住。
3月22日傍晚,記者了解到,接到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反映的情況后,黃麓鎮政府和建麓村委會負責人都很重視,3月22日下午,村委會工作人員已經前往黃麓學校舊址進行查看,“今天晚上進行工作部署,明天進行落實,立即整改,恢復到原貌。”下一步,建麓村委會把黃麓學校舊址的環境衛生整改好,確保整潔大方,消除安全和消防隱患。黃麓鎮政府也在向上級單位申請文明創建資金,對黃麓學校舊址進行保護、修復。而對于住在黃麓學校舊址的一戶拆遷群眾,建麓村委會的負責同志也表示,會給這戶群眾重新安置好住處,保障好居民正常生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許佳 攝影報道
編輯 張大為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