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12月29日下午,安徽省民政廳副廳長耿學梅在“我為群眾辦實事”系列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省將完善臨時救助制度,逐步取消戶籍地、居民地申請限制,推進在急難發生地申請臨時救助,由急難發生地申請審核并發放臨時救助金。
推行“物質+服務”救助方式,提升社會救助溫度
據耿學梅介紹, “解憂暖心傳黨恩”行動和“情滿江淮 共享小康”社會救助品牌創建活動是省民政廳開展“8+6+N”“我為群眾辦實事”系列實踐活動的其中2項活動,主要目的是聚焦社會救助對象等困難群體的“急難愁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全力服務做好持續鞏固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防范化解返貧風險。
安徽省民政廳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困難群眾開展走訪慰問活動,推行“物質+服務”救助方式,提升社會救助溫度。同時健全困難群眾主動發現機制,開展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與因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災害、重大疾病或者其他意外事故造成基本生活困難的低收入困難群眾的摸排和幫扶活動,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救助保障范圍,落實救助政策,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今年,綜合考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或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安徽省民政廳下發《安徽省民政廳關于提高2021年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標準的通知》,適度提高了低保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
截至2021年11月底,全省累計走訪慰問低保、特困人員等特殊困難群眾54.18萬人次,支出資金2556.3萬元。其中,生活困難的黨員、老黨員共計23899人次,支出資金350.7萬元;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共計31327人次,支出資金466.2萬元。走訪后解決政策問題共計1574個,解決個案問題2472個。
建立低收入人口數據庫,實現與江淮大數據平臺對接
耿學梅還介紹了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開展社會救助便民惠民優化服務行動,安徽省民政廳采取的一系列具體措施。
為保持過渡期內社會救助兜底政策穩定,民政廳實施了“低保漸退”政策,對家庭人均收入超過當地低保標準的,給予一定期限的救助漸退期,確保脫貧穩定。同時為鞏固社會救助兜底脫貧成果開展為期一年的“回頭看”工作,重點針對脫貧不穩定人口、邊緣易致貧人口、因病因災因疫情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人口、地方監測的其他特殊困難群體,全面開展摸排核查,堅決避免因“脫保”“漏?!钡仍斐煞地?。今年,安徽省民政廳提高社會救助保障標準,各市2021年低保標準比2020年增長4.5% 左右,同步提高特困人員供養標準,特困人員供養標準不低于低保標準1.3倍且不低于上年度人均消費支出的60%。目前,全省城鄉低保平均標準達到675元/月,比2020年增長5.1%。
為了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安徽省民政廳創新手段方式,建設社會救助大數據信息系統和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建立低收入人口數據庫,實現與江淮大數據平臺對接,打破“信息孤島”,逐步實現對低收入人口的信息匯聚、監測預警、精準救助。
完善臨時救助制度,逐步取消戶籍地、居民地申請限制
耿學梅公布了接下來安徽省民政廳的工作重點,主要集中在充發揮兜底保障助力鄉村振興作用,完善主動發現快速響應機制,提升特困人員照料服務能力,優化社會救助工作機制,創新發展急難社會救助五個方面。
其中提到要指導各地依托12345政務服務熱線中設置社會救助服務模塊,完善社會救助知識庫,健全熱線工單處理機制,為60周歲以上的老人、重度殘疾人等困難群體辦理社會救助開通綠色通道;鼓勵地方政府對失能失智、重度殘疾等特困供養人員家庭進行生活場所適老化改造,在滿足機構集中供養特困人員需求的前提下,為本區域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提供助餐、助浴、理發、醫療等無償或低償服務;大力推行“互聯網+社會救助”;完善臨時救助制度,逐步取消戶籍地、居民地申請限制,推進在急難發生地申請臨時救助,由急難發生地申請審核并發放臨時救助金。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見習記者 于源綺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