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北京時間2021年8月20日8時38分,航天員聶海勝成功開啟天和核心艙節點艙出艙艙門,截至10時12分,航天員聶海勝、航天員劉伯明已先后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并已完成在機械臂上安裝腳限位器和艙外工作臺等工作。期間,在艙內的航天員湯洪波配合支持兩名出艙航天員開展艙外操作。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會獲悉,在此次任務中,機械臂和航天員出艙環節備受關注,空間站機械臂地面飛控工作的總體負責人是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以下簡稱北京飛控中心)空間站任務副總師、80后女博士、中國科大校友謝圓。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謝圓說:“此次機械臂的表現確實良好。截至目前,它已經出色完成了多項任務,包括在軌測試、空間站核心艙的巡檢、輔助航天員出艙等。根據任務不同的需求,機械臂末端可以裝載不同的工具完成不同的操作任務,相當于是空間站的一只手,可以延長作業范圍。”
除了“80后副總師”之外,謝圓還有一個身份——二胎媽媽。她的兩個孩子都恰好在任務準備和實施階段出生。
2011年5月,謝圓題目為《月球車遙操作中的任務規劃技術研究》的博士論文通過答辯,在中國科大取得博士學位。當時,相關的國外文獻資源缺乏,國內還沒有此類研究成果,謝圓的研究成果意義重大。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成功落月,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國和蘇聯后全球第三個實現月球軟著陸的國家,而落月的技術方案正是以謝圓的這篇論文為基礎。
“我對落月任務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但任務時間趕上第一個孩子出生,沒能在一線,特別遺憾。”謝圓說。
2016年6月,我國發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謝圓負責遙測工作。在現場,她右手操作鼠標,左手輕柔撫摸著再次隆起的腹部,當時她已經懷孕5個月。后來,謝圓帶腹中寶寶參與任務的舉動,被贊為“最強胎教”。
謝圓笑著說,“二胎媽媽”這4個字,聽起來就挺崩潰的。面對事業和家庭,這位學霸媽媽分享了自己的秘籍。
“首先,要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我認為對孩子的陪伴并不能單純看時長,不是時間越長效果就越好,要有質量地陪伴,全身心地投入。”謝圓提到,每位媽媽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身特點,通過自身給孩子傳遞的性格品質也很重要。
在謝圓心里,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難處,遇到困難家庭成員同心協力克服,就沒有什么大不了。
此次,為了準備航天員出艙任務,謝圓和同事們備戰了大半年。“航天員出艙只有7個小時,但是地面對這個程序的推演討論,要落實到每個細節。包括每一條指令的設計和發出,都要去適應航天員實際出艙活動的靈活性。”
那段時間,謝圓可謂是“超強作息”。每天上午8點上班,工作到下午6點回家,安排孩子和處理家務,晚上9點等孩子睡后,返回單位繼續加班。工作到凌晨3點左右,直接睡在辦公室,第二天早上6點半,再回家給孩子做早飯。
為母則剛,剛強背后除了家庭的支持,更有團隊“戰友”們給予的力量。“我要感謝同事們的體諒。還有團隊亢奮的氣氛也能帶動我的狀態,感覺一天睡三四個小時就夠了。”謝圓說。
談及孩子和未來,作為媽媽謝圓頗有感觸:“我們的孩子是特別幸運的一代,他們生活在國家強大、人民無比自信的時代。我上中學時,還覺得出國是不錯的出路,但現在幼兒園小孩接受的教育,都是我們的國家走在越來越好的道路上,孩子們也有很強烈的民族榮譽感。”
作為80后父母,謝圓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期待已經不再局限于經濟,更多的是鼓勵孩子去尋找自己的理想,去尋找自身對社會和國家的意義。“我們的孩子一定是了不起的一代,比我們強的一代。”
人物檔案:
謝圓于2001年考入中國科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自動化系,是第一批直接招收的國防生;2005年保送自動化系碩博連讀研究生。謝圓曾在“嫦娥三號”任務中擔任月面遙操作控制執行團隊的技術負責人,月面遙操作控制的技術方案以她在中國科大的博士畢業論文為基礎藍本。
張真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