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近日的全球新聞,最大的“頭條”令世界震驚——阿富汗塔利班兵不血刃重返喀布爾,美利堅兵如山倒上演大潰敗,再現1975年越南“西貢時刻”。
正如新華社曾任駐阿富汗記者的“牛彈琴”所言:“毫無疑問,這是今年美國最大的戰略潰敗。沒有之一。”“甚至都不能說是今年的最大潰敗,而是這個世紀的美軍最大戰略潰敗,如果伊拉克戰爭不算的話。”
連日來,新安晚報高度關注、連續濃墨報道這一重大國際事件的演變。
其實,新安晚報老讀者可能還記得,近20年前,因“9·11”事件導致美國對阿富汗的戰爭,就成為新安晚報創刊以來一次重大的國際新聞報道,產生廣泛影響。
2002年10月,新安晚報特派記者曹顯鈺奔赴阿富汗戰地采訪,成為全國省級平面媒體第一位赴阿富汗戰地采訪的記者。
全國那么多媒體,為什么新安晚報記者成為全國省級平面媒體第一位赴阿富汗戰地采訪的記者?這是新安晚報記者以較強新聞敏感快速捕捉新聞線索、克服意外困難深度采訪、連續搶發獨家新聞產生的積極效應。
2002年1月25日上午一上班,新安晚報新聞編輯部主任曹顯鈺像往常一樣,爭分奪秒從采編系統向各位值班編輯分發記者稿件后,接著編輯處理外部通訊員來稿。在編輯安徽建工集團通訊員王進魁采寫的一篇關于“該集團海外分公司在阿爾及利亞中標安徽最大國外建筑工程項目”來稿時,看到最后一行話:“該集團近日還承建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修繕工程”。曹顯鈺心頭一跳、眼睛一亮,仿佛瞬間抓到一條“大活魚”,十分興奮,馬上輾轉聯系安徽建工集團時任負責人,說明承建中國駐阿使館修繕工程,不是一個普通工程項目,而是一個預示中阿即將全面恢復中斷23年外交關系、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項目,由此取得了建工集團和海外分公司領導的理解,在采訪上得到積極配合。
曹顯鈺連續3個多小時深度采訪多人、挖掘全部新聞素材后,當晚加班寫稿,次日1月26日即在新安晚報頭版頭條配圖刊發《安徽建工獨家修繕我駐阿使館》,27日接著在頭版頭條通欄刊發《修繕中國駐阿使館 為何選中安徽建工?》,打了一個獨家連續搶發的漂亮仗。
新安晚報獨家報道兩“炮”打響,受到全國媒體的關注與轉發,得到安徽建工集團和海外分公司領導的肯定與信任。
2002年1月31日,安徽建工集團海外分公司獨家通知新安晚報,安徽建工集團修繕中國駐阿使館工程先遣隊完成先遣任務,從喀布爾飛經伊斯蘭堡、烏魯木齊、北京,2月1日7:00回到合肥。2月1日一早,曹顯鈺與該公司領導一起提前趕到合肥火車站歡迎先遣隊歸來,在當天截稿之前趕回報社獨家搶發圖片新聞《修繕我駐阿使館 先遣隊今晨凱旋》。隨后立即趕往安徽建工海外分公司獨家采訪先遣隊員,深入挖掘新聞素材,當天加班撰寫長篇通訊《先遣隊“出征”阿富汗紀實》,次日2月2日在新安晚報頭版頭條半版配圖、轉二版整版配圖重磅獨家刊發,再次連續首發獨家報道,產生良好反響。
系列獨家報道被中外媒體轉載后,引起國內外對中阿恢復中斷23年外交關系的關注。中國外交部前新聞發言人、時任中國駐阿富汗大使孫玉璽看到新安晚報報道后十分高興,通過安徽建工集團海外分公司時任負責人吳康轉達口頭邀請之后,2002年9月,又以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名義向新安晚報發來中英文《邀請函》,邀請曹顯鈺“于10月赴阿富汗參加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館舍啟用慶賀儀式并進行新聞采訪和報道。”
對這一獨家邀請,安徽日報和新安晚報社時任領導十分重視,充分權衡安全與報道因素后,決定特派記者曹顯鈺赴阿富汗參加中國駐阿使館復館慶典儀式并進行新聞采訪報道。
2002年10月27日出發,開啟阿富汗戰地行的20多天里,曹顯鈺歷經周折,甚至冒著生命危險。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機場入境安檢時,因為所帶行李問題,被警察懷疑是恐怖分子,帶進小房間隔離,費盡周折聯系送來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開具的證明,如拿到救命金牌一樣,虛驚一場,如釋重負。
探訪喀布爾附近一座山頂上前蘇聯入侵時留下的軍事基地時,在盤山路行駛的車標牌左右兩邊突然橫掛上一根疑似地雷引線,有經驗的駕駛員迅速剎車,一行人貓在車上五六分鐘不敢動彈,駕駛者輕輕下車剪斷引線,一行人驚魂之后,僥幸而回。
建筑“皖軍”按時撫平“創傷”,中國駐阿使館重新啟用。
2002年10月31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艷陽高照,遭受20多年戰爭破壞的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辦公樓,經過安徽建工集團8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6個多月的緊張施工,10月31日全面完成一期工程使館辦公樓、對外樓的修建工程,交付中國駐阿使館正式啟用。
中國大使館以莊重典雅的嶄新形象重新出現在喀布爾市中心大道第13街聯合國駐阿總部旁,鮮艷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湛藍色的天空下,心緒激揚的中國駐阿富汗大使孫玉璽帶領全體使館人員正式進駐大使館。
在慶賀使館重新啟用儀式上,孫玉璽大使高興地宣布,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全體人員將在修建一新的大使館開始辦公,這標志著從這一天起,中國駐阿使館可以像中國所有駐外使館一樣,有了自己的安全穩定的辦公場所和全面履行外交工作各項職能的保障,同時,這也為全面發展中阿兩國睦鄰友好的外交關系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1993年2月10日,阿富汗內戰中,一枚火箭從天而降在中國駐阿使館主樓屋頂上爆炸,第二天中國使館撤離。當時的中國駐阿使館臨時代辦張敏面對外國記者的提問說:“我們現在撤離,將來還會回來的。”
9年后,當中國駐阿富汗大使孫玉璽帶領中國外交官重返駐阿大使館時,中阿關系恢復進入一個新階段。
此前,由于使館館舍遭受多年戰爭創傷,當年2月6日復館的中國駐阿大使館工作人員不得不在喀布爾臨時租住2棟民房辦公,在工作生活極端困難條件下開展各項外交工作。
在阿采訪期間,曹顯鈺震撼于戰爭給阿富汗帶來的巨大創傷,見證了中國為阿富汗重建付出的努力。對于重建中國援建的阿富汗帕爾旺水利工程,曹顯鈺跟隨孫玉璽大使全程采訪了阿富汗水利部部長、帕爾旺省省長和中國排雷專家考察團對帕爾旺水利工程雷區的考察。
帕爾旺水利工程是中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援助阿富汗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在阿富汗農業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20多年的戰爭,這一水利工程遭到嚴重破壞,在中國政府承諾向阿富汗政府提供的項目援助中,這項工程被列為已確定的三大重點重建工程之一。但由于這一工程及灌區布滿地雷,開工前必須進行全面排雷。為此,中國有關方面特別派出排雷專家考察團專程前來考察。
11月9日上午,孫玉璽大使、路長金商務參贊帶領排雷考察團一行與阿富汗水利部部長進行會談。該水利部長對孫玉璽大使表示,阿富汗人民對中國政府對阿恢復重建工作給予的大量援助非常感謝,阿富汗人民將永生不忘。 隨后,孫玉璽大使、路長金商務參贊帶領考察團一行來到帕爾旺省,與該省省長會談。 考察團當天對灌區進行實地考察后,召集聯合國駐該地區的排雷專家,與中國專家一起對帕爾旺水利工程及整個灌區的地雷分布、地雷種類及排雷進程進行商討,以利對灌區周圍進行排雷。
在阿期間,曹顯鈺專訪孫玉璽大使,暢談中阿關系和發展。
在阿期間,曹顯鈺專訪路長金商務參贊,暢談中阿經貿往來。
20多天的阿富汗戰地行中,曹顯鈺見證了中國駐阿使館重新啟用這一歷史時刻,見證了中阿友好的歷史,見證了阿富汗20多年宵禁的“首次解禁”,也見證了戰爭給阿富汗帶來“無法忘卻的創傷”,經歷了“差點被當成恐怖分子”的艱難行程、“歷險攻下碉堡”的基地驚魂、步步驚心的戰地“雷區行”。
采訪中,曹顯鈺也感受了“齋月”,走訪了喀布爾“花街”,感受到阿富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20年過去了,從當年曹顯鈺決定去阿富汗戰地采訪到現在,都會有人以別樣眼光發出疑問:為什么要去?你不怕死嗎?
曹顯鈺的回答很簡單,一是因為“9·11”事件導致阿富汗發生一場尚未結束的戰爭,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出新聞的地方。二是正如他在《親歷阿富汗》一書封底寫道:“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新聞的地方,就應該有記者的身影。”除非窮盡努力而無法如愿。
由此,當年在新安晚報購買一份保險、自己加買一份保險后,曹顯鈺淚涌寫下兩封“遺書”存在家中電腦里,留給妻子和當時8歲的兒子,義無反顧開啟了阿富汗戰地行,創造了他本人、新安晚報的首次國外戰地報道,書寫了安徽新聞史的嶄新一頁。
結束20多天戰地采訪,乘上航班離開喀布爾時,俯視天宇下蒼茫大地那片破碎的河山,曹顯鈺祈盼阿富汗早日結束戰亂、重建家園,人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別了,阿富汗,希望幾年后再來看你時,是另一個模樣……”“我再也沒有回過阿富汗。”“當年采訪過的阿富汗小朋友,肯定已經長大成人了,希望他們都還活著。”8月17日,新華社曾任駐阿富汗記者的“牛彈琴”微信公號一文中這段話,曹顯鈺也感同身受,情同所系。
周夢雅/文 曹顯鈺/圖
編輯 姚凱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