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近日,安徽、江蘇兩省政府正式印發《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成為國家層面批復同意的第一個都市圈發展規劃。
4月16日上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從安徽省、江蘇省聯合舉辦的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未來,兩省將共建軌道上的都市圈,推進沿江高鐵合肥至南京至上海段、合肥至新沂段、南京至宣城等項目建設,并支持南京、蕪湖等城市軌道交通建設。
到2025年,都市圈同城化建設水平全國領先,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大幅提高,人均GDP超過15萬元。
2025年 南京都市圈人均GDP超過15萬元
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介紹說,南京都市圈地處長江下游,橫跨江蘇、安徽兩省,是連通東部中部兩大板塊、銜接長江淮河兩大流域的樞紐區域,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乃至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合理確定了南京都市圈范圍,由以江蘇省南京市為中心、聯系緊密的周邊城市共同組成,主要包括:江蘇省南京市,鎮江市京口區、潤州區、丹徒區和句容市,揚州市廣陵區、邗江區、江都區和儀征市,淮安市盱眙縣,安徽省蕪湖市鏡湖區、弋江區、鳩江區,馬鞍山市花山區、雨山區、博望區、和縣和當涂縣,滁州市瑯琊區、南譙區、來安縣和天長市,宣城市宣州區,面積2.7萬平方公里,2019年末常住人口約2000萬;規劃范圍拓展到南京、鎮江、揚州、淮安、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全域及常州市金壇區和溧陽市,總面積6.6萬平方公里,2019年末常住人口約3500萬。
結合戰略定位,《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分兩個階段提出發展目標。
第一階段是瞄準全國,到2025年,都市圈同城化建設水平全國領先,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大幅提高,人均GDP超過15萬元。
第二階段是瞄準世界,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
南京將與都市圈各城市1小時通達
《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城際“斷頭路”全面消除,省際航道更加暢通,都市圈軌道交通基本成網,南京與各城市之間實現1小時通達。
加強鐵路、公路、航道統籌規劃建設,形成以南京為中心,以沿江、滬寧—寧合、寧蚌—寧杭、寧淮—寧宣等通道為射線的綜合交通網絡;依托淮揚鎮宣、合蚌淮鹽、合蕪宣杭等通道,形成都市圈外環。推進蕪湖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提升鎮江、揚州、馬鞍山、滁州、宣城等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水平和協同服務能力。
同時,共建軌道上的都市圈。加快南沿江、寧句等項目建設,推進沿江高鐵合肥至南京至上海段、合肥至新沂段、南京至淮安、南京至宣城、南京經儀征至揚州、鎮江市域句容至茅山線、揚鎮寧馬城際鎮江至馬鞍山段等項目建設。推動中心城市市域(郊)鐵路向周邊城市(鎮)延伸和客運服務公交化。支持南京、蕪湖等城市軌道交通建設。
目前,軌道上的都市圈在建項目包括南沿江鐵路、南京至淮安鐵路、南京至句容鐵路、南京至滁州鐵路滁州段、宣城至績溪鐵路、巢湖至馬鞍山鐵路;規劃建設項目包括沿江高鐵合肥至南京至上海段、合肥至新沂鐵路、南京至宣城、揚鎮寧馬鐵路鎮江至馬鞍山段、南京經儀征至揚州、南京至滁州至蚌埠鐵路、南京至馬鞍山鐵路、南京至滁州鐵路南京段,以及寧蕪鐵路擴能改造工程等。
都市圈內探索住房公積金互認互貸
根據《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將加快重點領域攻堅突破,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技創新協同促進、現代產業分工協作、高水平開放合作、統一市場建設、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城鄉融合發展等8個方面,明確都市圈建設的重點任務和關鍵舉措。
在推進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方面,完善都市圈醫療協作體系和預約掛號平臺,推動檢驗檢查結果共享和互認。完善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結算信息溝通和應急聯動機制,擴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聯網定點醫療機構數量,有序推動藥品目錄、診療項目目錄等統一。
加快社會保障接軌,提高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效率,加快推進養老保險關系和失業保險關系順暢轉移。加強異地居住退休人員養老保險信息交換,開展養老服務補貼異地結算試點,鼓勵各城市開展多種形式的養老合作。推動公共租賃住房保障范圍覆蓋全部常住人口,建立住房公積金異地信息交換和核查機制,推行住房公積金異地轉移接續,在區域內探索實行互認互貸。推動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一卡通”業務延伸到城市“五險一金”及其他公用事業繳費領域。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