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屯溪城區到處挖,是地下有寶嗎?”一段時間以來, 在一些社交媒體上,常能看到有黃山市民抱怨該市中心城區屯溪的涉路開挖工程多,經常封路、管制,帶來交通出行不便,影響商家經營與城市形象,而且帶來遭遇等問題。日前,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經向黃山市住建局、文投以及屯溪區等了解,得知涉路工程多,是因城區生活污水管網治理項目較集中、多處道路提升改造以及內澇積水點治理等。
黃山市有關部門稱,上世紀末以來,屯溪城區不斷擴展,但在2005年以前,生活污水治理意識都不強,污水雨水大多直排新安江或滲到地下。2005年后,屯溪有了污水廠,重視新建項目的污水管道埋設,但老舊小區等欠債仍在,新建項目有很多的管網是雨污混合,有不少有錯接、漏接及各種病害。每逢下雨,污水廠收集的污水中有很多雨水混合。城鄉治污,是國家和省里的硬性規定。新安江保護是國家層面高度重視的生態大事,所以,黃山市力度更大,意識與行動相比外地同等地區也更早。
2019年以前,黃山市與屯溪區兩級政府通過市政道路改建、新修等形式,對中心城區的很多污水管網進行了修復、完善與新增,在市民承受了大量道路逐次開挖治理的過程中,排入新安江的生活污水也大幅度減少,江水水質明顯提升。2019年起,根據省里要求,黃山市啟動3年治污行動,其中,屯溪城區生活污水要全部截留進管,切實做到雨污分流,所有污水進入污水廠。
為此,城區沒水管的地方要鋪設水管,有污水管的要維護好,確保雨污分流,確保不滲漏不堵塞。根據2018年黃山市城建處的排查,248公里市政排水管網中,需要維修的病害點有2000余個,主要是管網缺失、錯接、雨污混排、跑冒滲漏等問題。2020年以來,黃山市城建處啟動的市政排水管網綜合治理一期工程,對屯光大道等24條道路(路段)存在的污水問題逐一治理,涉及病害點約1000處。其中,新建排水管道12.6公里、修復排水管道6.1公里,消除屯光大道等4處內澇點。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得知,到3月25日為止,其中11條道路及沿線區域治污已經完成,還有13條道路及沿線區域治污在今年4月底將完成。汛期過后,將啟動二期項目,對剩下的病害點及缺失污水管區域繼續治理完善。
2019至2021年,屯溪區安排修復改造陽湖等片區的市政雨污管網6.2公里,實現雨污管網分流28公里,目前已修復改造5.1公里,完成雨污分流24公里,今年計劃完成修復改造1.5公里,雨污分流4公里。據了解,屯溪區主要結合江南新城(陽湖)片區市政基礎設施整治改造項目,對陽湖東路等15條道路地下排水管網、小區陽臺水等整治。目前,南濱江路正在掃尾,4月下旬即可完工。2020年以來,黃山市文投公司對延安路實施地下排水管網、地下通道、內澇點、路面品質提升等綜合施工。目前,該路段已經基本完工。
上述項目實施,帶來的變化明顯。據黃山市污水廠數據,2021年該廠污水中的COD(化學需氧量)、BOD(生物需氧量)的數值大幅度提升,進廠的污水濃度大幅度提高,雨水減少。就是說,進入新安江的污水大幅度減少了。
此外,2020年夏天以來,黃山市中心城區對排查出的內澇點、積水點進行集中整治,目前大部分已經完工,這也是一些路段開挖的原因。
據悉,今年,屯溪區陽湖片區還有多條道路提升改造,汛期后還有多處路段實施地下污水管網施工。接受記者采訪時,黃山市政府相關負責人、黃山市住建局以及屯溪區相關部門表示,在涉及城市道路的項目建設中,將更嚴格規范,做到建一條成一條,做好一段再做下一段,非特殊情況不搞道路全封閉,把噪音擾民、通行影響等降到最低,注重規劃與品質建設,做成精品工程、示范路。黃山市城建處及屯溪江南新城片區施工單位等也表示,在后期涉及道路的施工時,會逐個分開、分段進行。要挖主干道的,每次確保半幅路面通行,盡量避開梅雨季以壓縮工期,提高施工速度,盡早完工。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吳永泉 攝影報道
編輯: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