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作為教育界別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安徽大學校長匡光力近年來持續關注高校建設、人才培養及科研創新能力等話題,多次在全國兩會上提交提案。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匡光力接受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要分類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打造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以大科學裝置為核心的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把集成電路先進材料與技術作為安徽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主攻方向,打造世界一流的材料科學研究平臺。”
要分類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
“安徽的高等院校有123所,規模已經很大了,但質量上還要有所提升。”在匡光力看來,如今,高等教育發展由關注數量到更加關注結構質量,更加關注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和個性化、多樣化需求。他提出,分類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是打造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基礎。但目前支持高水平大學分類發展的政策體系還不完善,指導高水平大學分類發展的標準要求還未明確,難以有效推動高水平大學分類發展的工作實踐,導致高水平大學分類建設步伐整體緩慢,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匡光力。
“要分類評價高校,對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如果該高校達標甚至超標,就是高質量大學。”匡光力說,對于安徽大學這樣一個綜合性、研究性大學,不論文科還是理工科都要培養一流的研究性人才。為此,匡光力建議,做好高水平大學分類建設的頂層設計,明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高等學校的建設標準。其次,構建高水平大學分類建設的協調機制,建立由教育、發展改革、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相關單位共同參與的聯合協調機制,構建推進高水平大學分類建設合力。
“建立高水平大學分類建設試驗區。”匡光力表示,在長三角地區(如安徽、上海)建立高水平分類大學工作試驗區,加強政策支持,共享優質資源,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高水平大學分類建設。同時,進一步完善評估體系,抓實試點工作評估,將好的經驗逐步推廣。
大科學裝置建設要服務基礎學科研究
據匡光力介紹,目前我國已建成并運行的大科學裝置共有22個。進一步有組織、有系統、有方向地布局大科學裝置建設,對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提升國家關鍵核心技術、原始創新能力,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大科學裝置,應從基礎科學研究的實際需要出發。必須明確要在哪些前沿領域尋求突破,實現這些突破需要哪些條件。”為此,匡光力建議,進一步釋放大科學裝置服務基礎學科研究。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以大科學裝置為核心的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打造一批高度開放的、國際化的基礎研究發展“特區”。
“要提升基礎研究服務創新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匡光力表示,圍繞大科學裝置建設,打造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創客等多方參與的基礎學科研究交流平臺,加強學科專家和企業家在基礎學科研究領域的合作,提升基礎學科支撐智能制造、信息技術、生物制藥、資源環境等領域創新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建大科學裝置不僅屬于當地的也屬于國家的。”匡光力認為,要推進基礎學科研究成果的共建共享,引導地方政府聯合企業和社會力量對大科學裝置建設投入,探索構建新型研發機構、聯合資助、慈善捐贈等方式,建立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建設成果“共建共管共享”管理模式。
安徽大學打造一流的材料科學研究平臺
匡光力作為安徽大學校長,在建設國家“雙一流”高校和打造安徽省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上用心用力。安徽大學瞄準安徽省重點發展創新領域,深度融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聚焦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和“集成電路先進材料與技術研究”等“卡脖子”技術攻關,大規模引進學科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組建高水平創新團隊。
“希望安徽的科技有更好的發展,能趕上甚至超過世界最好的水平,特別是某些領域通過努力實現‘彎道超車’。”在合肥科學島從事了幾十年的科學研究的匡廣力非常重視安徽的科技創新,“目前集成電路技術,作為新材料新技術,非常有價值,能帶來整個產業的巨大改變,帶來的效益也是巨大的。”
匡光力說,“安徽大學選擇集成電路材料與技術作為主打方向,打造世界一流的材料科學的研究平臺。在最好的集成電路技術研究平臺上培養人才,利用這些學科開展技術探索,希望為安徽的電子產業發展提供新技術,輸送優秀人才。”
倪致遠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攝影報道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