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2月25日,合肥市舉行科技創新大會,為五名入選“國內外頂尖人才引領計劃”的院士頒獎,每人補助200萬元。這五名獲獎院士分別為:楊金龍、葉向東、陸夕云、吳宜燦、俞書宏。
2017年,合肥市委、市政府為加快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以人才優先發展打造新一輪創新優勢、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出臺了合肥市人才政策“20條”。國內外頂尖人才引領計劃,正是“20條”中的頭一條。該計劃突出高端引領,堅持以用為本,力爭為打造全球科創新樞紐提供最頂尖的人才支撐。
政策遵循“服務發展、高端引領、注重貢獻、增強合力”的原則,堅持引進與培育并重、資助與服務并舉。具體而言,對新入選、全職引進的頂尖人才,每人補助200萬元,主要用于改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對新入選的頂尖人才培養單位,每培養1人最高獎勵500萬元,主要用于科研攻關、團隊建設、人才培養等事項。此外,頂尖人才還可享受配偶就業、子女入學、醫療保健、住房保障、居留和出入境、創業扶持等綠色通道服務。
2020年,合肥市第二次開展國內外頂尖人才引領計劃評選,5名新入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達到頂尖人才標準,其中4名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培養、1名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培養,享受"國內外頂尖人才引領計劃"資助。
依據《關于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創新之都人才工作的意見》和《國內外頂尖人才引領計劃資助支持暫行辦法》兩文件,對新入選、全職引進的頂尖人才,每人補助200萬元;對新入選頂尖人才的培養單位,每培養1人最高獎勵500萬元。
領獎院士簡介——
(一)楊金龍院士
1966年01月生,農工黨黨員,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博士學位,教授職稱,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致力于應用量子化學研究,在新型功能材料的設計與模擬、表面單分子量子行為的表征與調控等方面取得了原創性和系統性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先后在Nature、Science、PNAS、PRL、JACS等國際一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論文引用2萬余次。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安徽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重要獎勵成就。
(二)葉向東院士
1963年03月生,中共黨員。副博士學位,教授職稱,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長期從事基礎數學中的動力系統、遍歷理論及其應用的研究,著有《拓撲動力系統概論》,發表論文99篇,被引用1100余次。曾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現為安徽省數學會理事長。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數學會陳省身數學獎、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曾入選長江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三)陸夕云院士
1963年04月生,中共黨員。博士學位,教授職稱,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漩渦動力學和湍流研究。提出了物體受力的主控旋渦概念和有限域渦量矩理論,解決了如何利用近場旋渦確定物體受力的基本問題;系統研究了游動和飛行的生物運動流體力學,發現了生物高性能推進的漩渦動力學規律;建立了高速流動中旋渦剪切和流體壓縮耦合作用的分析方法,發展了無密度加權的可壓縮湍流大渦模擬方法;給出了旋渦流動的壁面激勵控制準則,闡明了從低速到高速流動控制的有效減阻機制。曾入選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等。
(四)吳宜燦院士
1964年10月生,中共黨員,現任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博士學位,研究員職稱,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核科學與技術、輻射醫學物理與技術、計算機仿真與軟件工程等多學科交叉研究。建立了復雜核系統中子輸運精準建模理論及求解方式,研發了大型核設計與安全評價軟件系統和強流穩態氘氚中子源;提出了核能中子高效產生與安全利用新方法,研發了鉛基反應堆綜合試驗裝置,為先進核能發展提供了創新技術。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廣泛應用,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美國核學會杰出成就獎、歐洲聚變核能創新獎等重要科技獎勵10余項。
(五)俞書宏院士
1967年08月生,致公黨黨員。博士學位,教授職稱,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納米材料與化學研究部主任。長期從事無機合成化學研究。近年來,建立了人工仿生合成珍珠母、人工木材、人工盔甲等多級結構材料的合成方法,闡釋了其生長機理,發現了無機仿生材料跨尺度合成的新途徑,在無機化學領域取得突出成就。三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20年獲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兩次獲得安徽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獲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倪致遠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