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春節假期已經結束,2月18日,合肥警方提醒踏上返程旅途的市民,要警惕騙子的蠢蠢欲動,注意辨別冒充航空公司發來類似“飛機故障、行程延誤或取消”等虛假信息,避免造成經濟損失。
案例一:“民航補償”做誘餌,4萬多元被轉走
李某之前在微信上訂了機票,眼看著飛機快要起飛了,她卻收到了一條短信,告知飛機因故延誤。心急之下,她發現短信里還提示可以改簽,并且能獲得300元的補償,最后還附上了客服電話。
李某撥通電話后,按照對方的提示將銀行卡號、銀行發送給自己的驗證碼全部告訴對方。之后,李某收到了銀行短信提示,自己銀行卡內的4萬余元全部被轉走,李某這才發現被騙。
案例二:“口令紅包”退改簽,誘導騙取1萬多
無獨有偶,張某也收到了飛機故障的短信,在撥打所謂的客服電話之后,假冒的客服人員表示張某的改簽已完成,但需完成“支付步驟”才能出票并退還誤機費。
在對方提示下,張某將自己的支付寶賬戶名稱、銀行卡賬戶余額等信息都告訴了假冒客服。在對方的“指導”下,張某點擊了“口令紅包”。隨后,張某的支付寶跳出一個自動生成的8位數字口令。對方表示在系統輸入這個數字口令就可以完成退款操作,張某遂將口令報了出去。緊接著,對方又以系統卡頓為由反復多次要求張某重復上述操作。
此時,張某才意識到不對勁。經核查,得知不僅航班未取消,還損失1.4萬余元。
案例三:“微信轉賬”辦補償,英文界面蒙人眼
劉某在完成網絡訂票后,即收到一條短信,短信顯示航班因機械故障取消,要求她及時聯系某個客服電話辦理退票業務,并補償誤機費500元。
一看短信里各項信息都準確無誤,劉某趕緊撥通了短信中的電話號碼。一名自稱是航空公司工作人員的男子以“查詢”為由要走了劉某的身份信息,并承諾會補償她“誤機費”,但必須以微信轉賬的形式退還。
隨后,該男子給了劉某一個微信號,劉某添加好友后,對方以“航空公司所使用的是國際版”為由,要求劉某先把自己的微信改成英文界面。劉某一改完,對方立即讓其點擊英文“轉賬”按鍵,并表示只要將改簽的航班號輸入就可完成操作。
按照對方指示操作之后,劉某才發覺有問題,查詢銀行卡余額發現被扣9132元。原來,剛才輸入的數字不是航班號,而是轉賬金額。
警方提醒:
春節返程期間,旅客們一旦收到類似“飛機故障、行程延誤或取消”等信息時,應該先仔細辨認短信來源、核對航班號、日期和目的地等信息。
無論是在網上購票、退票還是改簽,都不可盲目相信所謂的“客服電話”,一定要登錄航空公司的官網或者撥打官方電話進行辦理,切忌使用非官方渠道進行轉賬或匯款。
合公新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趙琳
編輯: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