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018年年初,合肥民間考古愛好者俞長兵在肥西縣燈塔社區墩張大郢發現了疑似為明代古石橋的消息,經過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的報道后,引起了廣泛關注(詳見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2018年1月22日報道)。如今三年過去了,古橋目前的狀態如何呢?2月15日,俞長兵憂心忡忡地對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說:“古橋西邊正在建高層住宅小區,橋的南邊就是新修建的公路,古橋四周被留了一個坑,不像是要進行文物保護的樣子。”
肥西燈塔社區古橋現狀
呼吁:希望古橋能被保護,希望有好的結果
為了一探究竟,2月16日中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再次來到燈塔社區現場。與3年前場景不同的是,原先拆遷的村落和雜亂的田地已不見蹤跡,如今一棟棟居民樓正在興建;原先的菜地和雜亂的草木,已被挖機清理平整。經過一番尋找,記者終于在新修建的燈塔路和蓬萊路高架橋交口西北邊,找到了“隱藏”的古橋。在一個直徑約七八米的水坑上,古老的橋背從渾濁的水面露了出來。橋面上,樹樁、雜草和泥土、垃圾混在一起,凌亂不堪。記者注意到,橋面上的幾塊青石板破碎了。而在3年前,這幾塊石板都是完好的。古橋側面的青石上寫的“天啟二年,建張家橋”字樣,仍然依稀可見。就這座寫有“天啟二年,建張家橋”字樣的古橋,是何時所建?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這只能說明刻字的這塊石頭構件是明代的,具體建造年代需要古建筑專家進行現場考察才能確定,“斷代還要依據橋梁的結構和建造式樣作參考,如果整個建造風格都是明代的,那就更好了。”
肥西燈塔社區古橋2018年1月21日的樣子
對于這座古橋,有網友希望能盡快加以保護:“土一埋,挖機再一挖就沒了。”“應該立即保護,希望(古橋)有個好的結果。”也有網友認為:“(古橋)和周邊的環境已經格格不入了,這樣保留下來也沒有用處,除非像城西橋一樣整體遷移。”而俞長兵認為:“還可以再呼吁一下,這個古橋沒有被填埋,說明還是計劃保護的,計劃保護和能不能成功保護,是兩碼事。”
肥西燈塔社區古橋2018年1月21日的樣子
墩張大郢村民張婷婷說,村民們都希望這座古橋能得到保護。“這座橋是我們的祖先明朝時從江西遷來后,建的第一座橋,可以說是‘老祖宗’了。把它加固、修復,建地標性的公園,我覺得都比較好。”
肥西燈塔社區古橋現狀
部門:目前古橋變化不大,一直在關注并保護
2月16日下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聯系上了燈塔社居委主任王正育,他介紹,對于古橋的保護,社區也一直很重視并關注,附近的居民們也希望古橋能得到保護。但因為古橋周邊雜草雜樹叢生,不利于古橋保護。所以在2020年1月初,社區用挖機對古橋周邊的雜樹、雜草進行了清理。王主任介紹,社區最初的想法是能建圍擋或墻,將古橋圍起來保護。但設圍擋或墻保護古橋,是否合乎文物保護的方法,人們心里也沒底。“我們在這方面也不是很了解,還要征求文物保護部門的同意,看怎么進行保護。”他表示,“我們都希望古橋能得以保護,只要需要我們協助的,需要我們干的,我們肯定按照要求做好。”
肥西燈塔社區古橋2018年1月21日的樣子
肥西燈塔社區古橋現狀
古橋到底怎么保護?記者進一步聯系上肥西縣文管所一位負責人,他表示:同2018年1月相比,目前古橋沒有多大變化,只是河道淤堵,周圍的環境變了。而古橋上方是兩條高壓線,說明這周邊應該不會再有新建筑規劃。而古橋周圍的土地平整,則是為周邊綠化以及保護古橋而做的。目前肥西縣文物保護部門和燈塔社區一直在關注這座古橋并在做保護,“下一步請專家進行認定古橋文物價值,進行區域文物狀況評估,根據評估情況制定保護修復計劃。”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許佳 攝影報道
編輯 向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