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今天上午10時,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大會對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進行了表彰。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帶您走近部分我省接受表彰的先進個人,了解他們的故事。
發出新冠肺炎研究和治療領域的“安徽聲音”
徐曉玲:中國政府第三批赴意大利抗疫醫療專家組成員,安徽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和病例診斷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專家
感言:作為一位有著35年呼吸與危重癥專業經驗的臨床醫生,我歷經了SARS、人禽流感H5N1、H7N9等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實踐證明,科學是戰勝病毒的決定性力量,也是抗疫戰斗取得勝利的最有力武器。托珠單抗免疫治療方案對500多位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的成功救治充分印證,“臨床+基礎研究”模式大有可為,臨床醫生解決不了的問題,就要找科學家。
我相信,有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經歷這次疫情大考,通過機制創新、科技創新,我們在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重點科研領域一定能迸發出更強大的動能,中國醫生一定能更好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
我只是做了一名醫生該做的事,黨和政府卻給了我至高的榮譽。我將不忘醫者初心,牢記職業使命,繼續在抗擊疫情和救治患者的戰場上,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為推進關鍵技術科研攻關、為健康中國建設做出一名臨床醫生應有的貢獻?!?/p>
事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作為安徽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和病例診斷專家組組長,徐曉玲多次赴省定點收治醫院深入病房查房、指導危重癥患者救治,多次線上對全省醫務人員進行培訓。在蚌埠市疫情最嚴重時刻,在安徽省衛健委領導帶領下赴蚌埠指導工作,以醫療核心制度為依據,制訂了“危重癥新冠肺炎救治管理制度”。在省衛健委的安排下,主持每天晚8點全省危重癥患者視頻討論會,為我省新冠肺炎救治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冠肺炎是新發疾病,發病機制不清,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有部分患者可以發展到重癥、危重癥,基于此在救治病例同時,徐曉玲同志積極開展對疾病的探索工作,于2020年1月28日申報安徽省應急科研攻關項目《新冠病毒肺炎臨床病程轉歸和機制研究》,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魏海明教授組成攻關團隊,對新冠肺患者外周血免疫功能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感染致重癥肺炎炎癥風暴的關鍵機制,并迅速擬定托珠單抗治療方案,在符合倫理的情況下對重型患者治療,研究結果已發表,已被引用450次。2月13日在中國臨床試驗研究網注冊《托珠單抗治療普通型 NCP(含重癥高危因素)及重型 NCP 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隨機、開放對照研究》,在安徽省、武漢8家醫院開展臨床科研,研究結果已總結正在投稿。托珠單抗作為新冠肺炎危、重癥免疫治療被國家衛健委納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并代表研究團隊在全國第七版視頻培訓會議上進行培訓。
3月25日,徐曉玲同志受國家衛健委指派參加中國政府第三批赴意大利抗疫醫療專家組赴意大利托斯卡納大區工作15天,與當地同行開展交流、分享中國救治經驗和研究成果。專家組2項防控和診療建議被托斯卡納大區采納。服務當地僑民,開展防護知識講座,提供醫療服務咨詢,實現了中央“雙穩”(穩住人心、穩在當地)的目標要求。
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專家徐曉玲從事呼吸與危重癥專業臨床工作35年,多次在SARS、人禽流感H5N1、H7N9等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沖鋒在前。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更是勇挑重任,再披白色戰袍,在國內外抗擊疫情的戰場上披荊斬棘,再創新功。
為生命守護,用畢生踐行
姜小敢:安徽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醫療總負責人、重癥組組長,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感言:這次國家對抗擊疫情先進個人和集體進行如此高規格的表彰,彰顯了我們國家對一線醫護人員的無限關愛和無微不至的關懷。支援湖北武漢的抗疫經歷,是我們醫護人員在黨和國家最需要的時候所盡的力所能及的力量,是每一位醫護人員的職責所在,國家卻給了我們這么高的榮譽。在這樣的高光時刻,我們更感覺肩上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今后,我們一定不忘披上白衣時的初心,牢記為醫者的使命,在臨床、教學、科研一線繼續努力奮斗,為生命守護,用畢生踐行!
事跡:從1月27日出征武漢到3月31日返回安徽,姜小敢所在的安徽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一共在武漢奮戰了64天。作為安徽出征最早、返回最晚、任務最重的醫療隊,他們先后轉戰武漢金銀潭醫院、武漢太康醫院、協和東西湖醫院和武漢市肺科醫院四所醫院。9月8日上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獲得者姜小敢在人民大會堂接受了表彰。他說,“今后,我們一定不忘披上白衣時的初心,牢記為醫者的使命,在臨床、教學、科研一線繼續努力奮斗,為生命守護,用畢生踐行!”
今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讓本該歡樂祥和的春節蒙上了一層陰影。作為一名有二十年黨齡的中共黨員,姜小敢深知“疫情就是命令”所應履行的使命;作為一名有十幾年臨床經驗的重癥醫生,他更懂得“防控就是責任”所賦予的擔當。年三十匆忙回老家陪父母吃了個年夜飯,第二天,他便申請加入安徽省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與一群同樣逆行的戰友們踏上去往武漢的征程。
“當時病人的情況非常緊急,如果不積極搶救,將會隨時面臨死亡的危險”。武漢太康醫院是東西湖區最大的私立醫院,但是那里沒有緩沖區、沒有隔離帶、沒有熱水器,甚至連速干手消毒劑都沒地方掛……生命重于泰山,開設重癥醫學科是當務之急。
在防護設施極其匱乏的情況下,想開設重癥醫學科談何容易。“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在姜小敢的號召下,安徽首批醫療隊全體隊員積極響應,夜以繼日。他們開始著手改造病房,僅用了兩天的時間,便建成了東西湖區唯一一家用于搶救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臨時ICU。沒有正壓頭套,他們就冒著病毒吸入的巨大風險套著塑料袋為病人進行插管,氧氣壓力不足,他們就老法新用“經口-鼻雙通道氧療技術”最大限度搶救患者。在他的帶領下,安徽醫療隊全體隊員積極響應號召,在大家到達武漢的第四天便正式建成武漢太康醫院重癥醫學科,成為我省援鄂醫療隊到達武漢后開展的一項亮點工作。一個多月來,他們共收治了299名重癥新冠肺炎患者,利用新建的ICU高效搶救了28名危重患者,有280名重癥患者成功實現了“去重癥化”,并最終實現了該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鑒于前期搶救危重新冠肺炎的成功救治經驗,他們的工作還在繼續。姜小敢回憶,在進駐武漢肺科醫院工作的第一天,有一名危重患者出現了嚴重的呼吸和循環衰竭,生命危在旦夕。他和來自全國6省市的專家一起商討救治方案,借助以往的救治經驗,倡導在靜脈-靜脈轉流的基礎上應用ECMO技術的最高形式VVA-ECMO,同時建立體外人工肺和人工心臟來幫助這名患者度過難關。但患者使用了超大劑量的升壓藥物,股動脈血管直徑只有3毫米,如何在僅有3毫米的血管內置入5毫米的導管成為了最大的技術難題。做,絕地求生,也可能前功盡棄,不做,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生命的逝去。當開動機器,病人血壓、血氧飽和度逐漸上升的那一刻,他們激動得歡呼起來,這歡呼聲被現場記者記錄并在中央電視臺1套、2套、13套報道,這是飽含勝利味道的歡呼聲,也是彰顯“安徽力量”的歡呼聲,更是體現“皖軍風采”的歡呼聲。
“我是重癥護理人,必須要堅強”
王琪:安徽省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員、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ICU護士
感言:我是安徽省第一批支援湖北重癥護理隊隊員,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icu護士,王琪。這次能被評選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對我而言是既是鼓勵又是鞭策。作為一名90后護師,感謝大家對我和我們護理群體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付出的肯定與認可,接下來,我會繼續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學習更多的先進技術,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我們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去救護更多的患者,為醫療事業和守護人民群眾的健康貢獻自己的力量。
事跡:1994年出生的王琪是安徽省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也是醫療隊重癥護理組中年齡最小的護士。王琪是個愛笑的姑娘,可在武漢流下了太多的眼淚,為病房里逝去的生命,也為那些強烈的求生意志。王琪說,“我從沒在患者面前掉過淚,因為職業準則告訴我:我是重癥護理人,必須要堅強?!?/p>
1月26日晚11點多,正在值夜班的王琪看到護士長在群里征集重癥護士支援武漢的消息,義無反顧地報了名。來不及準備,第二天她就隨安徽省首批援鄂醫療隊一起踏上了去武漢的戰“疫”之路。這種緊迫感,反而讓王琪感到踏實,“我是工作四年的重癥護理病房護士,專業對口,武漢需要我們,去了會有用武之地?!?/p>
在這條生與死角斗的戰線上,沒有時間留給他們去調整和適應,經過院感老師的緊張培訓和防護服的穿脫訓練,一天后王琪就被安排進入武漢金銀潭醫院綜合ICU從事護理工作。金銀潭醫院是武漢市抗擊疫情的最前線,而她工作的ICU又收治了病情最為嚴重的病人,那是戰“疫”前線中的“火線”。
正是考慮到了種種困難與風險,這個1994年出生的女孩最初沒有將自己的決定告訴父母,直到在武漢疫情穩定了下來,她才敢和父母報平安。
重癥隔離區是感染風險最高、最危險的區域。成人紙尿褲是王琪工作中的必需品,因為工作中她沒有時間,也不能去衛生間。在進入病房前,她要穿一層隔離衣、一層醫用防護服,再戴著手套,套上鞋套,戴好帽子,戴好N95口罩,再加戴一層防護面屏。這些步驟嚴格且必不可少,穿戴完畢,至少需要花上她十幾分鐘的時間。此刻的她,全身被裹得嚴嚴實實,隨著大口的呼吸,她的眼鏡和防護面屏上很快就起了一層層霧氣,眼前的一切都變得濕答答、霧蒙蒙的。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她平均要工作6個小時,有時甚至長達10個小時。這期間,她負責7個到8個病人,不僅要為病人輸液、抽血、透析、換藥、記錄各種檢驗數值,還要對病人進行翻身、喂食、排尿等生活護理,工作強度非常大。
ICU的病人病情都較重,但病房里的氣氛卻不是低迷和沉重的。王琪說,病房里總是有一股勁,那是強烈的求生意志。王琪照顧的病人中,有一個老爺爺的病情非常重,連做吞咽的動作都很困難。但是老人伏趴在病床上,在王琪的鼓勵和幫助下,還是一點點地吞下藥劑,說:“我愿意試,只要能活下去!”
ICU里也不總是上演生死時速,也會有很多讓人放松一笑的趣事與感動。這里的很多病人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操著一口熟練的武漢方言,王琪剛開始聽時,常常一頭霧水。為了多和老人們交流,她從同伴那里學到了小技巧,將一些武漢話中的生活用語和醫療用語整理出來默記在心?,F在,她聽到病人喊“窩色”,就知道是想去廁所。聽到病人要“福子”,就是要毛巾。當她看到病人舉起大拇指,對她說“過細”時,隔著口罩,她也會回復一個大大的笑臉。因為她知道,那是病人在夸她細心。
對王琪來說,在金銀潭這兩個月的經歷是她終身難忘的。她忘不了武漢公交車司機師傅白天黑夜的接送,忘不了來自全國各地源源不斷的援助。3月8日婦女節那天,王琪和隊友們還在駐地收到了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贈送的奶茶、炸雞?!榜R云老師既懂年輕人的胃,也懂年輕人的心。”王琪說,作為禮尚往來,她當即在微博上發出邀請,等疫情結束,邀請馬云到合肥吃火鍋,以此表達內心的感謝。
在全國醫療力量集中支援近兩個月后,武漢終于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出院潮”。寒冬盡,春花濃,3月31日,王琪和隊友們將溫暖的豪氣存于心間,利劍回鞘,英雄凱旋。在省領導,省衛健委黨組和醫院的支持和協調下,6月6號,馬云、王琪和全國各地共6600名醫務人員一起完成了“云火鍋”之約。
在武漢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王琪不懼風雨、逆行出征,披上戰袍,站在離危險最近的地方,用舍生忘死和勇于奉獻的實際行動,以責任、擔當和價值詮釋了當代青年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
“每一次希望都很渺茫,但每一次我們都沒有放棄”
沈杭:安徽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安醫大四附院EICU護士長沈杭
感言:我只是一名普通護士,站在這里讓我感覺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這一次的表彰,不是在慶祝,而是在向大家傳遞一些正能量,傳遞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內心的理想和信念,顯示了我們不畏艱難戰勝一切困難,戰勝新冠疫情必勝的決心。黨的領導賦予我們強大的凝聚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人民的平安和健康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保家衛國、匹夫有責。
我是一名醫務工作者,馳援武漢救死扶傷是我的職責所在,但是黨和國家卻給了我極大的榮譽。這項榮譽是屬于和我并肩作戰的戰友們的,是屬于抗擊疫情中奮戰在醫療衛生戰線上的每一個人的,這項榮譽是肯定,更是鼓勵和鞭策,我將珍惜榮譽,再接再厲,為祖國的公共衛生事業繼續奮斗,以此告慰那些在這次疫情中犧牲的醫務工作者,緬懷那些在這次疫情中失去生命的人們。
事跡:“從武漢回來后的媽媽,變成了瘦瘦的媽媽,頭上長了很多白發?!鄙蚝剂鶜q的女兒指著自己畫的畫說。2020年1月27日,出征武漢前,沈杭給女兒寫了封信:“媽媽雖然也有些害怕,但媽媽勇敢的邁出了這一步,去了更需要媽媽的地方,希望你長大后能夠成為一個勇敢堅強的女孩子...”當時,她已經為自己做了最壞的打算,那就是:再也不能回來。
“沈杭吾妻,見字如面,轉眼間,據你離家支援武漢已半月有余,猶記臨行前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央視主持人康輝曾為沈杭的愛人劉會武代讀過一封家書,劉會武畢業于武漢大學,夫妻倆對武漢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們曾在2016年帶著孩子去母校武漢大學看櫻花,當沈杭再一次獨自一人因為疫情到達武漢后,看到空無一人的街道,心疼的留下了眼淚,“我要盡自己全部的力量去幫助生病了的武漢”沈杭說;作為我省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沈杭進駐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南五重癥病區,全程看護ECMO聯合CRRT治療患者,并成功救治危重癥患者50多名。
在金銀潭醫院的ICU病房,沈杭不僅要給患者醫療上的護理,也要對患者進行生活上的護理。每次脫下防護用具,臉上一層又一層久久不散去的勒痕,貼身衣服被汗水浸透,雙手被手套捂的發白。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沈杭和同事們的每一步,都是在努力贏得這場戰役。
“我護理的九個病人中,今天出院了四個,很開心,讓我滿心歡喜,看到了希望!”2月3日,沈杭在日記中寫道:病區所有的護士也都很開心,這是她到武漢支援以來最值得慶祝的一件事。
“小沈你好!我今日下午出院了。再次謝謝你的關心、精準護理和熱心關懷!” 85歲的患者鄭爺爺,來時病情危重,在沈杭的精心護理和鼓勵下,順利出院,老人到達隔離點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沈杭報平安,還附上了他的一張敬禮自拍照,并祝愿她早日完成任務平安回家;從武漢到合肥,他們始終保持著聯系,建立了深厚的護患友誼。
另一位38歲患者彭博,從2月6日入院到4月5日出院,他先后經歷了三次生死,從氣管插管到俯臥位通氣再到ECMO上機,沈杭與南五重癥團隊一起把他從死亡線上一次又一次拉回來。沈杭說“每一次希望都很渺茫,但每一次我們都沒有放棄”,清醒后的彭博因為這句話淚流滿面。
作為安醫四附院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長,她時刻關愛自己的隊員。初到武漢,她指定一名隊員擔任副隊長,交代如果自己倒下了,隊員要接著上。兩名隊員在她的鼓勵下,在武漢抗疫一線遞交入黨申請書并得到前線黨支部的肯定火線入黨。她最早去最后回,在最危險的戰役前線奮戰了65天;在取得武漢戰役的勝利后,返回院內發熱門診崗,繼續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中。
我們守護的每一刻都是為了人民
人物: 王鵬, 安徽省第七批支援武漢醫療隊隊員,危重救治組副組長,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主治醫師。
感言: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我是經歷者,也是參與者,支援武漢一個月,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取得了抗疫的階段性勝利。作為一名醫生,能有幸為國家做出貢獻,很是自豪,今天能獲得國家如此高規格的表彰,我倍感榮幸,這份榮譽沉甸甸的,讓我備受鼓舞。醫生,這個稱謂從來都是神圣的,當穿上白大褂的一刻起,就充滿著信心和希望,就意味著“健康所系,生命相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繼續發揚不怕犧牲,不怕困難的精神,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牢記質量第一,服務至上,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宗旨,以飽滿的激情投身本職工作,為健康中國的發展添磚加瓦。
事跡:作為一名常年在ICU工作的醫生,王鵬每天接觸的都是危重病人,經歷過諸多關于生命的抉擇時刻,一直不變的是對生命的珍重與敬畏。歲末年初,一場來勢洶涌的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武漢,席卷全國。面對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王鵬迫切期待自己能早日幫助武漢患者。 2月16日下午,王鵬接到報名支援武漢的通知后,告別兩個年幼的孩子和年過八旬癱瘓在床的奶奶,義無反顧地走向抗疫前線。“與武漢人民的生死相比,我這點困難微不足道,午含更需要我?!彼麍远ǖ卣f。
抵達武漢后,在緊迫的時間里,王鵬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將所住的酒店房間也做了污染區、緩沖區和清潔區幾個區域的劃分,每次從醫院返回都嚴格按流程穿脫衣物,嚴防感染,保證居住環境的安全,并將經驗分享給其他醫療隊員。他告訴同事們,只有在保證自己身體健康的前提下,才能全力地投入到這場疫情防疫戰中去。
由于各種原因,疫情爆發后,武漢中心醫院成為疫情中心醫護人員感染最為嚴重的醫院,患者人數也遠遠超出負荷,這給前往支援的醫療隊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驗和精神壓力。2月26日,經過嚴格的培訓考核后,王鵬正式進入戰斗一線??粗切┢惹械却戎蔚牟∪?,他毫不猶豫第一個走進隔離區。連日來,他日夜奮戰在醫療救治第一線,積極進行每日查房、參加病例討論分析、跟蹤各項監測指標,確保負責的每一位患者得到科學、及時、有效的救治,同時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消除憂慮,成為患者的家人、親人和知心人。王鵬和戰友們辛苦之余感覺最欣慰的時刻,就是看到康復出院的病人洋溢著笑容激動地向他們感謝和道別,“看著他們可以回家了,覺得什么樣的辛苦都值得?!蓖貔i所在醫療團隊自2月26日正式接管武漢市中心醫院后湖院區兩個病區,共74張床位,截至離漢前共收治確診患者100余例。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王鵬同志在臨時黨支部的帶領下,沖鋒在前,克服人手緊缺、病人眾多、病情復雜的種種困難,在抗擊疫情第一線發揮著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他深知疫情的嚴重性和復雜性,知道自己隨時有被感染的危險,他說:“疫情是檢驗黨員、初心使命的考場,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和關鍵時刻,作為黨員我必須上!”日復一日,王鵬與戰友們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同新冠肺炎疫情這個看不見的敵人進行殊死斗爭。汗水浸濕了厚重的防護服,口罩和護目鏡在他臉上留下一道道血紅的印記。每天從駐地出發到完成工作任務需要十幾個小時,經常到深夜才吃上晚飯,凌晨才能躺下休息。為了減少穿脫防護服的復雜過程,爭取更多治療時間,他經常連續在隔離區里工作一整天沒有喝水、不上廁所,到吃飯時喉嚨甚至干得無法下咽。他堅守在病區治療守護高危病人,沒有一絲一毫的松懈,直至完成返皖前的最后一次值班。
戰“疫”一線,我無所畏懼
王德桂:安徽省第七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武漢市中心醫院后湖院區發熱十三病區護士長、感控督查員,安徽省胸科醫院心胸外科護士長。
感言:今天上午的表彰大會現場,幾次讓我熱血澎湃,熱淚盈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護士,只是換了個地方履行自己的本職工作,竟受到如此高的殊榮,此時此刻,讓我真正感受到身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與驕傲。今后,在工作中,我將始終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貫穿到護理工作中,為全國人民的身心健康貢獻自己的力量!
事跡: 在得知武漢封城后,王德桂第一個向院領導主動請纓去武漢抗疫,成為安徽省第七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一名隊員。在武漢市中心醫院后湖院區,王德桂作為發熱第十三病區的護士長、感控督查員,帶領60個護士,守護著幾十個危重新冠患者,在這里默默堅守了三十多天。團隊共收治確診病例61例,治愈出院43例,無死亡病例,全體隊員零感染。
為了不妨礙工作和減少感染機率,在飛赴武漢前她剪掉了養了多年的長發。為了不讓家人擔心,她騙父母和孩子說,是在自己醫院隔離病房工作而不能回家。自接管病區以來,王德桂的心里始終有兩個目標,一是要盡最大努力做好患者的治療和護理,二是要百分之百避免感染風險、確保隊員們零感染。在感控方面,她梳理好防護流程規范與全員分享,規范各項工作流程,優化感控布局設置,先后排查了病區及全院重大防控安全隱患兩次,指導多個病區消毒隔離制度與感控的落實;護理方面,她和同事一起建立了完整的重癥病房護理工作制度與流程,規范護理質量控制,并做到有計劃有監督地實施;生活方面,她時刻關心著隊員的身心健康,對患者的病情和情緒關懷無微不至。
從賓館到醫院有一個多小時車程,王德桂每天5:40起床,6:00準時跟班車出發。到達醫院后,首先是監督兩個病區醫生護士規范穿防護服,確?!把b備”完好后再放行。緊接著自己穿防護服進入隔離病房,檢查防控設施,協助患者進行生活護理,深入了解患者病情進展、生活物資補給情況,以及病人心理情緒狀態。
有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心情煩躁焦慮,手機欠費無法與家人取得聯系。王德桂得知后幫老人交了話費,老人家很是感謝,要將身上僅有的幾百元錢遞給她,王德桂就撒了個善意的謊言說,“這是國家給你們老人家交的話費”。在住院期間,她們相處得像一家人,老人家說王德桂就是她的第五個孩子,她的好女兒。
身為危重癥病房的護士長,王德桂深感責任重大。王德桂每天深入隔離病房,為隊員們做“勇敢、專業、細心、責任”的榜樣。從隔離病房出來后,脫下防護服,她滿臉都是口罩和護目鏡留下的一道道壓痕,衣服也被汗水濕透,但她毫不在意。她覺得自己所作的一起都很平常,淡淡地說,“我只是換了個地方履行職責而已?!痹谒磥?,鮮花和掌聲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祖國已漸漸康復,隊員們也都平安歸來。
方萍 夏鵬程 付艷 王歡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劉旸 葉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