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近期,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大量未成年人“宅”在家里,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成為陪伴未成年人學習和娛樂的首選工具。然而,伴隨而來的有關網絡游戲消費糾紛數量隨之增加。3月24日,安徽省消保委發布2020年6號消費提示,警惕“宅娃”陷進不良網絡游戲,毀人又燒錢。
疫情期間,阜陽劉女士的11歲孩子,因學校沒有開學便一直在家用劉女士的手機上網課。2月26日,劉女士發現銀行卡有多筆自己不知道的消費支出,經銀行查詢記錄,才知道孩子玩游戲私自進行了充值。短短20多天,給游戲充了5000多元。另一個阜陽10歲男孩,打賞主播充值游戲竟花了上萬元。
從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的游戲類投訴看,突出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實名認證形同虛設,未成年人可一鍵登錄。二是收費游戲未事先明示,“免費試玩”誘導低幼孩童入坑。三是收費環節無驗證,超額充值屢發生。
對于家中有未成年孩子或是遇到類似問題的家長們,安徽省消保委提醒要注意收集相關證據證明該行為確實是孩子所為。未成年人未曾獲得監護人的許可或追認,其充值行為無效,充值金額應予以返還。但如果各方都有過錯,應根據各自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責任。
此外 ,管理好具有支付功能的APP,盡量避免讓未成年人知曉交易密碼等重要信息,減少未成年人自行支付的可能性。日常生活中應該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網絡游戲消費觀念和行為習慣,如果游戲需要充值,必須要和父母商量,不能私自充值。對于家長許可的充值行為,若未成年人使用家長的手機進行支付的,應由家長協助未成年人完成支付操作,并按照要求進行支付確認或者追認。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徐琪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