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我來自安徽農業大學,所以我比較關注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三農問題部分的內容。剛才那位記者提到的幾組數據,我也關注到了,比如說去年9個貧困縣摘帽,62個貧困村出列,40萬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這些數字就充分的說明我們的脫貧攻堅取得了關鍵進展。2020年重點工作中也提到,要打贏脫貧攻堅戰,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但是現實情況來看,其實情況不容樂觀、人才流失已經成為鄉村之殤。我在調研中發現,現在農村空心化、老齡化比較嚴重,我們培養的大學生返鄉工作的也非常有限,村集體經濟也比較薄弱。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實現分紅的村,村均累計分紅40.9萬元,其實我們還有將近一半的村集體經濟是比較薄弱的,還有一些是空殼村,也就是說村和村之間發展很不平衡,和發達地區相比,我們的差距還非常大。
因為我來自農業院校,尤其是一所地方高等農業院校,我本人多次參加了脫貧監測、第三方評估工作,也培訓過上千人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負責人,比如說合作社的理事長,家庭農場主、農業經理人等,經常會到省內外農村去調研,所以我認為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是一個關鍵。
目前我認為除了我們現在已經做的加大對本土的人才的培養之外,比如說我們會對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的負責人、職業經理人培訓。我認為尤其要加強人才下鄉工作,吸引一些人才到農村去,我們需要明確引才對象,分類引導,我個人認為,我們應該加強吸引五類人才:第一類就是愿意到農村去興業的企業家;第二類是有田園情懷的市民;第三類就是一些愿意反哺鄉村的農村的能人;第四類就是愿意到農村去返鄉創業的大學畢業生;第五類就是有一技之長的退伍軍人。講到人才培養,我想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安徽農業大學,始終以服務三農為辦學的方向,我們在鄉村振興,脫貧攻堅、人才培養方面,主要做了兩個方面的工作:一個是開展本土人才的培養,比如說我們經常會開展的對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職業經理人的培訓;還有一個就是一村一名大學生的培養,這樣人才培養出來,真正是留得住、用得上、愛農村、擅經營的農村人才。
另外一方面是我們開展了引入人才的培養,比如我們安徽農業大學從2013年開始就開始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計劃,這個在全國很多主流的媒體都報道過,也是很有影響力的。此外我們還會鼓勵大學生開展暑期三下鄉,了解農村的鄉情,熱愛農村、熱愛農民,此外我們鼓勵和支持學生在參加脫貧攻堅、服務鄉村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為我們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人力支持。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王從啟 韓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