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被挖掘出土的牌坊構件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好事,大事,振奮人心!”6月2日,黃山市屯溪區篁墩千年古村,在挖掘石牌坊構件的現場,徽學專家方利山非常激動。這兩天,篁墩村自發尋找沉寂地下數十年的古牌坊一事,也成為當地備受關注的消息。
千年古村埋著一座古牌坊
黃山市屯溪區篁墩,是該市中心城區東大門所在。作為古徽州新安郡首任太守程元潭子孫的居住地,這也是最先定居徽州的中原士族聚集地之一。方利山稱,作為朱熹、程頤、程顥等程朱理學大家的祖先故里,篁墩人文極其厚重,學界素有“北有山西大槐樹、南有福建石壁村,中有徽州古篁墩”之說,在國際學術界也備受重視,篁墩也被譽為“徽州文化第一村”。
清代,篁墩建程朱三夫子祠,祠前有獲賜建的“程朱闕里坊”,乾隆御賜“洛閩溯本”四字鐫刻牌坊之上。方利山稱,程頤、程顥是河南洛陽人,朱熹出生于福建,“洛閩溯本”是指程朱理學的本源來自篁墩。
篁墩的村干部與村民稱,“程朱闕里坊”比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的歙縣許國牌坊還大,在上世紀特定時期毀壞的。“拆牌坊是50多年前的事,當時出了兩個村民組的壯勞力,用繩子把牌坊拉倒,把沒斷的條石等打斷。后來做戲臺,一部分埋地下,一部分石頭做了地基。”周金蓮等老人稱,當時也覺得可惜,現在挖出來是大好事。
“洛閩溯本”字樣
挖出牌坊,是20多年的心愿
“上世紀末開始,很多徽學專家就重視篁墩歷史人文保護了。”徽文化及城建專家陳安生稱,為了篁墩的保護與利用,各界呼吁了20多年,其中包括挖掘恢復程朱闕里坊。
篁墩村負責人告訴記者,國家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保護,篁墩是有代表性的傳統村落,村兩委想對古村人文逐漸恢復。為此,該村5月底開始對掩埋“程朱闕里坊”的地塊進行挖掘,此舉得到了村民支持。到6月1日,已挖掘出大量的石牌坊構件,這些構件都及時運送到村里小學內存放,以待今后復原。
6月2日上午,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在挖掘現場看到,尋找古牌坊構件工作還在進行,篁墩村主要負責人程利翔稱,挖掘工作還要持續一段時間,爭取將所有構件都找到。
在村小學,記者看到挖出來的石坊大橫梁以及其他坊構件有不少。其中,鐫刻有“閩”“溯”等字的構件殘體上,還刻有清代乾隆璽印“乾隆御筆之寶”6字。值得一提的是,該村小是以前的程氏統宗祠改建,但保留了地面、石柱等大量古構件,古樸滄桑,院落還保存了村里搜尋的大量古建筑構件。篁墩村委會監委金鑫季稱,20多年來,村里一直注重古構件搜集與保護,以在篁墩人文恢復中重新用上。
挖掘現場
專家:期待篁墩成為“徽州水口”
歷代以來,篁墩程朱闕里和曲阜孔圣闕里,婺源朱文公闕里被稱為中國三大闕里。古村以前有三山六水十四橋,有程朱闕里坊、程氏統宗祠、世忠廟、朱家巷、朱師古墓、蕭禎墓等,還有射蜃湖、相公湖、鼓吹臺、洗馬池、鏵卜橋等新安程氏先祖程靈洗故跡。以前,古建筑鱗次櫛比,石板徽州官道穿村而過。
很多專家學者、各級領導來篁墩考察,也希望保護利用好這一千年古村,將其打造為“徽州水口”,和新安江及兩岸青山、屯溪南溪南古村、屯溪老街、黎陽古街、陽湖古街等一起,形成黃山市核心區域的人文生態旅游圈。
陳安生等稱,“程朱闕里坊”挖掘出來后不宜獨立恢復,應與復建“程朱三夫子祠”等一并考慮,要在尊重古村原有風貌、歷史肌理的基礎上,做好古村規劃設計,預留建設空間。對該村其他遺存以及村落風貌、水口等,要逐漸恢復、保護,讓篁墩人文景觀得到恢復與利用。
“這是篁墩的大好事,也是市與區的大好事,難得村里有如此認識。”黃山市政協原副主席張俊杰建議,從設計到資金到整村規劃,市區兩級政府對此事應給與支持。同時,村民自發主動的保護文化遺產,也值得大力宣傳。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吳永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