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洪水中,有400多年歷史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旌德縣樂成橋橋墩出現損壞。旌德縣文物部門立即趕赴現場,發現古橋一個橋墩上少了一片麻石,面積長約3米寬2.5米。出于安全考慮,相關部門采取措施臨時封橋。附近居民過河暫時需要繞行四五里路。旌德縣文物管理所已經向上級文物部門匯報,將邀請專家現場評估,設計制定維修方案,再安排維修。
5月25日至26日,旌德縣普降大雨,據氣象部門的數據,24小時降水量超過了150毫米,境內的徽水河水位上漲,也威脅到了旌德縣三溪鎮境內一座古橋——樂成橋的安全。
5月26日下午,住在樂成橋附近的居民發現,滾滾河水中,這座已經有幾百年歷史的古橋一個橋墩上,少了一大片石磚,出現了一個大洞。“我們下午四點左右接到當地文保員的匯報,就立即趕去了現場。”旌德縣文物管理所吳所長昨天告訴記者,出現損壞的石墩是樂成橋由南向北的第四個橋墩,橋墩上少了一片砌起石橋的麻石,此前并未發現這樣的情況,可能是洪水造成的。由于洪水太大,還未能準確測量橋墩缺口大小。吳所長表示,從橋上觀察,缺口的面積長約3米,寬約2.5米。
據介紹,這座古橋是附近村民到三溪鎮街道的一個主要通道,平時允許行人和小型車輛通行。橋墩出現損壞后,出于安全考慮,相關部門決定臨時封閉石橋,禁止行人和車輛通行,并在橋頭用竹子和木板攔了起來。“橋封了之后有點不方便,過河要繞四五里路,附近還有人住在橋這頭,菜地就在橋那頭,現在去菜地還要繞很遠了。”住在附近的程女士對記者說。
據介紹,樂成橋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因被洪水沖毀,清代康熙年間重建此橋。現存的樂成橋為11孔石拱橋,長約150米,寬約6米,高約9米。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昨天從宣城市文物管理所了解到,樂成橋是宣城境內現存最大的古橋,也是皖南第二大古橋,2004年被確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現古橋出現損壞后,旌德縣文物所很快向省市文物部門進行了匯報,下一步計劃邀請省里的專家對樂成橋破損的情況進行評估,再制定維修方案。“可能會在汛期結束后先搶險加固,看看能不能先讓行人通行,大修預計要到枯水期才能進行。”旌德縣文物所吳所長對記者說。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 曹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