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國家政策好,我無以回報,將遺體捐獻給國家,也算是做了貢獻了。”日前,池州青陽縣67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汪錫建在遺體捐獻志愿書上簽上了姓名,按上了手印。
家住青陽縣木鎮鎮南河村王墩組的貧困戶汪錫建,是個勤勞樸實的農家人,和老伴種幾畝地,有著自家的菜園,日子倒也過得去。本來老倆口可以安度晚年了,但是一場不幸悄悄降臨,使這個家庭一度陷入貧困:2009年元月,妻子突發疾病,因高血壓引起動脈瘤,住院長達幾個月,因搶救及時撿回了一條命,但卻是一個植物人,現在常年癱瘓在床。
經濟本就不富裕的夫妻二人,遭此劫后更是一貧如洗。2014年,脫貧攻堅政策的實施,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曙光。汪錫建經自愿申請,民主評議,通過兩公示一公告成為南河村精準扶貧對象,在政府和幫扶責任人的大力幫扶下,開始享受五保戶、產業脫貧、健康脫貧等政策,在2017年順利脫貧。如今,他每年可領到一萬多元,吃穿不愁。
旁人對他捐獻遺體很不理解,汪錫建笑笑說:“我就是一個農民,不懂的什么大道理,我只知道扶貧政策好,政府、村里給了我很多幫助,我就想為國家、政府做點什么,我就想著遺體還有用,就捐出來。”質樸的語言道出了汪錫建心中最真實的想法。這些年來,受到社會各界和相關部門的幫助和扶持,讓老倆口很感動,這次,汪錫建決定以捐贈遺體的方式來回報社會,也讓他了卻了一樁心愿。
青扶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