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019年1月8日,“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已經11年整。這一實驗區是國家《十一五規劃》設立的“國家級十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第二個,也是我國第一個跨省區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徽州是一個歷史地理概念,數千年中由鄣郡、新都郡、新安郡、歙州到徽州,宋、元、明、清時期,徽州轄歙縣、黟縣、休寧縣、婺源縣、績溪縣、祁門縣,稱為“一府六縣”。
徽州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中華民族文明進程而形成的區域文化體系。在徽商創造的雄厚經濟基礎之上,得到了全面發展。特別是自宋以來,徽州文化繁榮,教育普及,科舉昌隆,人文薈萃,形成了許多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學術流派。
徽州文化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有城鎮規劃、村落布局、徽派建筑、商貿習俗、宗法制度、地佃制度、新安理學、徽州樸學、新安文學、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盆景、徽州戲曲、新安醫學、程大位珠算法、歙硯制作、節俗、方言等。
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保護范圍是:安徽省黃山市全境,績溪縣,婺源縣,總面積為13881平方公里,總人口200萬,包括了古徽州"一府六縣"區域與相關周邊地帶。
2018年12月10日,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專門出臺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從各方面明確了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涵義內容和管理辦法。
知名徽學研究學者方利山教授稱,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成立,標志著原真、整體、活態地保護徽州文化生態。通過11年來的保護實踐,這一實驗區申報“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 正式命名和掛牌的機遇也已經來臨。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吳永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