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今天下午,記者在合肥科學島上了解到,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固體所)為此次月背探測提供了軟著陸用關鍵產品--緩沖拉桿,這是固體所繼"嫦娥三號"任務之后,再次為"嫦娥四號"成功軟著陸做出重要貢獻。
據介紹,月球背面就像一個"盾牌",為地球擋住了隕石的直接撞擊。因此,月球背面隕石坑的數量遠遠多于正面,而且月面布滿溝壑、峽谷、懸崖,平坦區域極少,這為"嫦娥四號"探測器月球背面軟著陸以及月面巡視帶來了巨大挑戰。
因此,"嫦娥四號"探測器著陸時,將面臨四條主著陸腿著陸時間不一、沖擊力分布不均帶來的巨大風險,在極端條件下部分拉桿將承受更為強烈的沖擊拉伸作用。因此,拉桿必須高效、可靠、穩定地發揮吸能作用。同時,由于著陸機構的整體重量受到嚴格約束,拉桿須在有限的體積、尺寸、重量和塑性變形條件下吸收盡可能高的能量。因此,拉桿材料必須具備極高的拉伸塑性、適中的抗拉強度和穩定的力學響應行為。鑒于在保障探測器安全著陸中的重要作用,同"嫦娥三號"一樣,拉桿也被確定為"嫦娥四號"著陸系統的關鍵重要件。
自2007年起,固體所開始承擔拉桿材料的探索任務,設計并制備出了各項性能指標及空間環境適應性均優于技術要求的材料及產品。2013年,固體所研制的緩沖拉桿成功保障"嫦娥三號"月面軟著陸。此次又給月背探測提供了軟著陸用關鍵產品緩沖拉桿,做出了重要貢獻。
記者還了解到,目前,固體所正在承擔"火星一號"著陸器緩沖元件研制任務,前期已順利通過方案以及初樣產品驗收,并正式轉入正樣研制階段,預計將于2020年前后發射。此外,載人登月項目已展開論證,固體所自主研制的緩沖拉桿材料,將有望在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發揮更加重要、長遠的作用。
王幸福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韓誠 項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