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襲簡單樸素但服帖合身的襯衫,黑色筆挺的長褲,腳蹬一雙干凈的黑色老式皮鞋,邵德三正精神煛爍地坐在會客廳椅子上,一只手前后翻動著足有五厘米厚的《長集鎮志》,一只手不時指著鎮志上的內容,興起時還會拍一拍身側的桌子,眉飛色舞地向筆者介紹長集鎮的歷史沿革、奇聞軼事。
“這本鎮志足有75萬字哩!”邵德三自豪地說。今年81歲高齡的邵德三是個典型的“斜杠老年”,他是長集鎮退休干部、長集老年學校的校長,同時還是省級高級書畫師、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不過說到邵德三不得不提的一件事,便是花費近兩年時間撰寫完成《長集鎮志》,其被評為質量上乘的長集百科全書,他本人也成了長集行走的“活地圖”。
退而不休編鎮志 耄耋之年留余熱
邵德三退休之前曾任區紀委書記、鎮黨委書記等職。長集鎮幸福村原是“三空白”“四拖腿”的老大難村,2003年邵德三留任駐點幸福村后同其他村干部一起為村民辦實事,修路、挖井、通電,解決群眾行路難、用水難、用電難的問題,改善干群關系,讓幸福村一年一個臺階由一個三類村變成了一類村。
正式退休后,邵德三又積極參與《霍邱縣志》、《皖西名鎮》、《霍邱地名志》等地方志的資料提供、編撰工作,并順利通過縣市評審組評議,使長集躋身于皖西名鎮行列。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配合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推介一批高質量地方志成果,充分展示地方志的當代價值及永恒魅力,推動方志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凝聚力、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2017年,中共霍邱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來了消息,霍邱縣每個鄉鎮都要修地方志。通知下達沒幾天,當時任長集鎮黨委書記的楊軍章、任鎮長的孫文剛找到早已退休的邵德三,懇請邵德三擔任長集鎮志的主編。“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修志,我有一定經驗嘛,那肯定就找我哩!”就這樣,邵德三接下了主編鎮志的任務,與此同時,中學教師馬長賢得知消息,也主動加入了編撰鎮志的隊伍。
“答應了的事怎么著也要做好!”這句話,邵德三身體力行踐行了兩年。
圖為邵德三向安徽師范大學實踐隊員講述鎮志撰寫經歷 闞子慧/攝
盛夏檔案館尋資料 縣志各部門跑信息
搭框架,定結構,翻閱《廬江縣志》、《金寨縣志》做參考,從寒冬到初夏,長集鎮志逐漸成了形,大致框架定好,接下來就是搜集資料的“重頭戲”。
盛夏蟬鳴不斷,位于鎮政府四樓東頭的檔案館外云卷云舒,檔案館內沒有電扇呼呼的風聲,更無空調運作的轟鳴聲,只有一排排比人高的檔案柜保存著單張散頁的資料,還有邵德三在檔案館中翻動資料的沙沙聲。由于資料大都單張散頁,翻閱起來耗費心神;為了避免產生火花,檔案館里間沒有裝電燈,亦沒有電扇、空調;又逢仲夏時節,檔案館內實在熱得不行,邵德三同馬長賢只得每半個小時就出來放放風、透透氣,復又進入里間翻找有用信息。
“我們前前后后在檔案館里翻了43天。”邵德三神情認真而嚴肅,“但是檔案館里的資料很有限,用得上的更是只言片語。”邵德三想,久遠的資料找不著,那就先處理近的吧,想到鎮里早先幾年開始用電腦做備份記錄,希冀著能從中找到信息,沒成想負責人告知電腦硬盤損壞且沒法恢復,近期資料的獲取又斷了源頭,重重難題橫亙在邵德三面前。
巧婦難成無米之炊,邵德三沒法,只得開啟了“三十次跑縣城”的經歷。為編寫《長集鎮志》中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商貿、財政等篇章內容,邵德三接連30次前往霍邱縣統計局、氣象局、人事局、檔案局、組織部、武裝部、糧食局、商業局等部門,找資料、獲信息。“上級政府和地方志研究室都很支持的,找資料很順利!”邵德三笑道。
邵德三的老伴兒、兒子、兒媳知道他在忙著找資料,便一塊幫忙。有時抽不開身,老伴兒就幫著跑縣城;兒子、兒媳得了空就幫忙打電話、問信息。“那不是能幫上忙就幫啦。”邵德三的老伴葉貽芳擺擺手,和藹地笑著說道。
圖為邵德三翻看《長集鎮志》 闞子慧/攝
早點鋪子找線索 走街串巷訪故事
“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地方志不僅反映了各個時代、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社會實際情況,還記載了各個地區的氣候、地貌、山川、城鎮、礦產、動植物等分布情況,是自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歷史和現實記載的重要資料寶庫、文化寶庫、知識寶庫。
修鎮志所需的資料、信息實在太多,除卻檔案館、資料室、霍邱縣志等找到的資料外,邵德三的日記、會議記錄幫了大忙。因著有記錄的習慣,之前任過基層干部的邵德三的會議記錄“五花八門”,上面的政策、下面的呼聲、群眾的事情,點點滴滴,悉數其中。
晨光微曦,清晨嘈雜的小鎮早點鋪,人群熙熙攘攘。邵德三就在其中和身邊買早餐的顧客話家常,最常問的一句話便是“你家附近有沒有九十歲左右的老人?”邵德三介紹,修撰鎮志時想要了解人民公社的歷史沿革,只得找解放后將近二十歲的人,即在2018年九十多歲的老人,于是便有了清晨早餐鋪子的詢問。“修志,要講究真實。”為了了解坊間奇聞軼事、神話傳說、以及解放以來的歷史和故事,邵德三每天清晨在早點鋪尋找采訪線索,中午吃過飯后便騎著自行車下鄉尋到采訪對象住處,詳事咨詢,晚上伏案寫作,每天工作近十四個小。但邵德三還是那句話:“答應了的事情怎么著也要做好!”
2018年8月,編審完成又經過近20次修改的《長集鎮志》終于出版,并獲得省市專家高度評價,鎮政府被評為地方志編寫先進集體,邵德三本人也被評為“優秀鄉村修志人”。《長集鎮志》采用記、述、志、圖、表等形式,以第三人稱敘述,記述了轄區內的地域特色、物產資源、鄉土文化、名人古跡,是一方自然與社會科學性文獻史料。村鎮鄰里提起邵德三和他編撰的鎮志,都道:“多虧邵德三哩。”
圖為邵德三同安徽師范大學實踐隊員合照 吳靜宜/攝
修志問道,直筆著史,垂鑒未來。問到邵德三能頂住重重困難與壓力修完鎮志的原因,他思忖良久,坐直身子,揮了揮手道:“靠的是人的韌性,以及能吃苦的品質。” 檀子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