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團隊成員與青陽腔演員及工作人員合影
團隊成員與江進、章秀蘭老師劇照合影
團隊成員與青陽腔從傳承人江進老師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戲曲傳承發展,響應中宣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的號召,2019年7月8日,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機械工程系赴青陽縣青陽腔戲曲傳承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安徽青陽縣,開展為期五天的“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在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開展了戲服分類、道具整理、展品登記、傳承人訪談、街頭走訪調查等活動,累計整理登記青陽腔戲劇服裝204件、道具69件、博物館展品85件,通過采訪、調查研究青陽腔戲曲相關資料,深入了解青陽腔的發展傳承現狀。同時,團隊成員在青陽腔省級傳承人江進、章秀蘭老師的幫助下“梳妝打扮”,穿上戲服,感受青陽腔戲曲表演的魅力,親身體會青陽腔藝人們的艱辛。
青陽腔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次合肥工業大學學子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與青陽腔戲曲傳承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以及自覺傳承經典的使命感,盡己所能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做出貢獻。
據悉,青陽腔是起源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的一種古老的戲曲聲腔,曾被譽為京劇的“鼻祖”,在我國戲曲史上具有顯赫地位。雖然青陽腔早在2006年就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于其唱腔的獨特以及當時人們對其重視度不夠和保護不善等,青陽腔曾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陷入瀕臨失傳的窘境。該團隊在走訪調查中了解到,近幾年來青陽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挽救青陽腔的措施,如建立青陽腔博物館、成立專業的青陽腔表演團隊以及開展“送戲下鄉”活動等,使青陽腔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在青陽縣文化館工作人員和表演藝人們的共同努力下,青陽腔還登上了2019年央視新年戲曲晚會的舞臺。
陳君、祁帥杰/文 余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