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民航局網站26日消息,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攜帶沒有3C標識、3C標識不清晰、被召回型號或批次的充電寶乘坐境內航班。一場關于飛行安全的保衛戰已然打響。
這一紙禁令,看似指向旅客行囊中的小小充電寶,實則是對航空安全底線的嚴正宣示——在萬米高空之上,任何微小的安全隱患,都足以成為吞噬生命的黑洞。
航空安全容不得半點疏忽。近年來,因充電寶引發的安全事故并不鮮見:2023年5月29日,北京地鐵7號線一節車廂內,一女子攜帶的充電寶發生爆炸;2023年11月8日,合肥市一女生上課途中包里的充電寶突然發生自燃;2024年4月17日,江蘇省無錫市工藝職業技術學院一宿舍起火,經調查,火災原因為學生的充電寶自燃引發火災;2024年5月11日,北京市石景山區金頂街街道某小區一出租屋發生火災,經調查火災是充電寶電池故障起火……
有關部門統計顯示,過去五年間,網售充電寶不合格率從19.8%飆升至44.4%,過充電保護等安全項目不合格率達37.5%。種種安全事故和冷冷數據的背后,折射出部分廠商為壓縮成本,采用劣質電芯、簡化保護電路,甚至篡改3C標識的亂象。
在這種背景下,民航局下達“禁止不合格充電寶登機”的通知,是用“精準打擊”的方式將安全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體現了相關部門“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治理邏輯。因為在這個安全鏈條上,任何一個環節的妥協都可能導致災難性后果,唯有“零容忍”的態度,方能筑牢生命防線。
可要真正實現“安全”,除了民航部門外,仍需要多方合力。目前,工信部正緊鑼密鼓征集《移動電源安全技術規范》,市場監管局亦稱將加大抽查力度。
但僅這些還遠遠不夠。對于生產企業來說,在加強產品質量的同時,還應建立可溯源體系,確保每一環節都可追溯。對于普通的消費者來說,更需要提升安全意識,拒絕購買“三無“產品,對有隱患的產品要及時信用。
航空安全無小事,充電寶監管需“零容忍”。當安全成為準入門檻,當技術成為核心壁壘,公眾期待的不僅是一份“禁用清單”,更是一個讓大家放心的出行環境。唯有政府、企業、消費者形成合力,才能筑牢安全的堤壩,讓未來的每一次飛行都平安起降。(袁星紅)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