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報道,在國內的高校中,本科生乃至研究生寫作能力欠缺已經成為一種通病。有老師直言“AI讓學生的作品失去了生命力,學生失去了對作品的原創能力”。11月28日,復旦大學出臺規定,其中對人工智能(AI)工具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撰寫過程中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詳細規范,這成為國內首個高校針對AI提出的“禁令”。其中明確提出“六個禁止”,嚴重違規者將被取消學位申請資格、撤銷學位。
有人可能會說這樣的禁令未免過于嚴格,AI作為新技術可以讓人們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所需的知識,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這一點毋庸置疑,這一點毋庸置疑,但過于依賴甚至濫用AI會讓人幾乎喪失思考的機會和時間。
詳細規范AI工具的使用,讓人在使用其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區分出嚴格的使用邊界,不至于造成論文全是AI味兒的情況。通過“禁令”可促使學生充分發揮原創能力,取得相應的學習科研成果。所以,針對AI提出相關“禁令”完全有必要。
人和技術最核心的區別在于原創能力。原創能力就包括創新思維能力、人類的情感、觀察和思考能力和價值觀等復雜因素。無論是在文學藝術創作,還是在科技研發方面,人類都可以把自己的獨特情感或者創新思維能力投入其中,這是人類超越AI之處。
現如今,隨著AI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工具使用越來越熟練,學習工作中一些重復性、模式化的內容可以借助AI快速完成。所以,人們常問,AI可以取代人類嗎?這樣的疑問體現出人們的擔憂,但只要人類永遠擁有原創能力,就不用懼怕被AI取代。
(汪艷)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