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護“母親河”設立專門的節日,在全國尚屬創舉,而首創之地竟是馬鞍山這樣一座以“工礦”“鋼鐵”聞名的城市,更是意味深長。
長江之于馬鞍山,有何特別之處?馬鞍山為何首創“長江保護日”?
這背后,既有“鋼”與“江”之間說不盡、道不完的不解之緣,也有人民與長江之間“雙向奔赴”的生動實踐。
一
說起馬鞍山,人們往往想到“由礦生鋼,因鋼立市”。事實上,“鋼城”馬鞍山也是一座濱江之城。
從地理上看,千里長江滾滾東流,八百里皖江是母親河對安徽的青睞。長江流經馬鞍山境內時,出奇地折返北流,似乎是母親河入海前的深情“回眸”,這便是長江與馬鞍山的獨特“情緣”。
馬鞍山長江公鐵大橋施工現場 王玉實/攝
唐代詩人李白用“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描繪了這一壯麗景象。詩仙的名篇佳作流傳于世,為“鋼”與“江”的故事平添了許多浪漫色彩,也讓這座“鋼城”多了一絲柔情。
從歷史上看,馬鞍山的發展,既離不開“鋼”,也離不開“江”。馬鞍山“因鋼興市”又“向江而興”。從最早圍繞金字塘建城,到“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的城市面貌,再到跨江發展,城市變遷的軌跡訴說著鋼城對江的向往。近80公里的長江岸線及便利的航運條件,一直是工業發展所依賴的重要資源。
2011年,行政區劃調整后,地處長江以西的含山縣、和縣并入馬鞍山市。同時擁有長江東西兩岸岸線的馬鞍山,集聚一江兩岸多元優勢,積極謀劃跨江發展“大文章”,與“江”的羈絆更深、依戀更濃。
二
與江而生、擁江發展,是馬鞍山的必然選擇。全力守護長江,就是這座城的使命擔當。
長江,作為中國第一大河,為兩岸的農業、工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資源。2014年,長江經濟帶建設正式確立為國家級戰略。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21.4%;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橫跨東中西三大區域。
同時,長江經濟帶發展也面臨生態環保等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和挑戰。
“先有礦后有市、先生產后生活”,沿江產業布局密集、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作為長江經濟帶中的一座工業城市,“鋼城”馬鞍山過去的粗放式發展,曾給母親河帶來巨大的環境壓力。
“鋼城”馬鞍山 張明偉/攝
本屬于市民的美麗江岸,一度被工業企業、高聳的煙囪占據,“濱江不見江,近江不親江”,既是城市的隱痛,也飽受市民詬病。
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2020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馬鞍山市考察調研時強調,長江經濟帶建設,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增強愛護長江、保護長江的意識,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早日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
三
保護母親河,內化于心,外踐于行。
去年12月13日,馬鞍山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相關議案,決定將每年的8月19日設立為“馬鞍山長江保護日”。
設立“長江保護日”,彰顯著這座工礦城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決心,也是轉型路上“鋼城”對長江母親河的深情告白。
這既是“鋼城”長江大保護的成果,又是常態化保護母親河的承諾與行動。
綜合施策,系統推進。近年來,馬鞍山堅持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精準治理,積極開展長江岸線綜合整治,推進長江生態廊道工程建設,加快構建長江生態安全屏障。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馬鞍山把長江大保護擺在壓倒性位置,以壯士斷腕的勇氣,修復長江沿線生態“傷疤”。整治“散亂污”企業、拆除非法碼頭,全國率先實施長江禁捕,推進岸線治理,薛家洼從“臟亂差”變為“美如畫”,長江岸線實現向“城市生態客廳”的美麗蝶變。
薛家洼旁的廠區煙囪爆破拆除 李博/攝
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刻變革正在隨著大江奔涌。馬鞍山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治本之策,持續聚焦提升產業“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全面實施節約戰略,穩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倡導綠色出行,新增公交車、出租車全部新能源化,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四
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
2024采石磯長江音樂節讓歌聲在長江上飄蕩,激情嗨翻全場;馬鞍山首屆長江文化論壇群賢畢至、大咖云集,在推進文化傳承發展上“一馬當先”;長江邊,采石磯景區、采石古鎮、長江不夜城等景點串聯,文旅商體系互利循環,將長江的魅力傳遞給每一位游客。
長江不夜城 “點亮”夜經濟 程兆/攝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上中下游共進退,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隨著“長江保護日”的設立,將進一步強化區域協同融通,助力安徽加速融入長三角,促進沿江生態環境持續提升、創新驅動產業優化升級、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更高水平全方位對外開放。
長江馬鞍山段,孕育了悠久的長江文明源頭文化、獨特的長江山水文化、燦爛的長江詩歌文化、光榮的長江紅色文化以及繁盛的長江工業文化等文化脈絡。
設立“長江保護日”,有利于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馬鞍山“長江保護日”的設立,還有助于提高公眾生態文明意識,增強全民保護長江生態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引導更多力量參與到保護長江生態的具體行動中。馬鞍山市志愿服務聯合會將發布參與長江大保護的倡議書,帶動更多市民自覺守水護水節水,還將開展《長江保護法》系列普法活動,組織志愿者開展巡江護漁、護綠行動。
大江浪潮起,鋼城氣象新。馬鞍山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共抓長江大保護體制機制,聚焦數字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正在加快實現。
讓我們攜起手來,自覺踐行“守護好一江碧水”的使命擔當,共同譜寫“雙向奔赴”的長江之約。
據安徽時評 撰稿:賈克帥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