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看似只有“一公里”距離,跨越這“一公里”卻并不簡單。
成果轉化之路環環相扣,一個環節不暢,最終可能滿盤皆輸。
推進科技成果應用轉化的科創驛站 袁兵/攝
就像接力賽一樣,第一棒跑完了,下一棒沒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兒跑。
打通不了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科研和產業就還是“兩張皮”。
一
高校院所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轉化難、轉不暢、不會轉等問題屢見不鮮。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審批環節過多、權責界定不清等制約;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轉化后如果效益不佳,單位、科研人員可能還要承擔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此外,還有高校院所產出的成果轉化后市場渠道難拓展等問題。
科技成果轉化“不想轉、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的問題,應如何破解?
早在2020年,中國科大就成為全國40家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試點單位之一,創新性提出“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和藩籬。
具體來說,在科技成果轉化前,先將職務科技成果的部分所有權賦予科研團隊,科研團隊與學校成為共同所有權人。在科研團隊利用賦權知識產權成立公司后,可向學校申請獲得全部知識產權作價入股,學校不持有轉化公司的任何股份,只通過約定收益的方式享受轉化公司發展帶來的未來收益。
簡單來講,就是從傳統的“先轉化后獎勵”變“先賦權后轉化”,即“先分田后分糧”。
二
2022年7月,安徽拉開了省內院校加速成果轉化的序幕。
借鑒中國科大“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安徽農業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工程大學和安徽醫科大學5家省屬高校開展首批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試點。
試點后,科技成果“紙變錢”的速度大大加快。截至去年底,5家試點高校有308項知識產權成果申請賦權,已轉化123項。其中,通過技術許可、轉讓方式轉化知識產權成果105項、轉化金額約3400萬元;通過作價入股方式轉化18項、轉化金額約4800萬元。
2023年,改革試點單位從5家擴展到106家單位,基本實現了區域醫療中心和省屬高校的全覆蓋。
三
逐個擊破成果轉化路上的“堵點”“卡點”,釋放生產力,這項改革是怎么做到的?
破解“不想轉”難題——改革創新成果轉化模式。改革后,原先需要一年多才能走完的審批程序,現在最快2個月即可完成,簡化了科技成果轉化流程,方便了企業社會融資,科研人員參與積極性高漲。
破解“不愿轉”難題——建立盡職免責制度。制度內容針對科技成果轉化決策擔責問題,涉及試點單位和科研人員擔心成果轉化問責的八條情形,消除了科研人員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的顧慮。
破解“不敢轉”難題——推行成果單列管理。改革在科技成果不能退出國有資產管理清單的前提下,完善國有資產管理方式,將職務科技成果區別一般國有資產管理,充分給予試點單位成果處置權。
破解“不會轉”難題——健全服務保障機制。主動為賦權成果落地提供場地、融資等全鏈條服務。
總的來說,成果有市場前景,科研人員想轉、敢轉、愿轉、會轉,那么實現科技成果從“書架”到“貨架”的關鍵一躍,也就沒那么難了。
據安徽時評 撰稿:鹿嘉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