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網上提前預約就不能正常參觀,沒辦法現場買票或現場預約。”曾經有游客排了半小時隊,最終吃了“閉門羹”敗興而歸的吐槽新聞,可能以后會大大減少了。
日前,北京市文旅局宣布,暑期旅游旺季將至,為持續提升旅游景區基本服務,除故宮、國博等旅游景區和對外開放單位外,北京全市旅游景區已全面取消預約要求。消息發布后,迅速登上熱搜,受到廣大網友關注。
此前,蘇州市文旅局和上海市文旅局也曾相繼發布消息,除部分重點景區、熱門景區和文旅場館外,其余景區、文旅場館等都取消了實名預約。
關于景區、文旅場館預約制的利與弊、去與留話題,近年來引起過不少爭議。
各地預約制日漸盛行,至少與三個原因有關。
一是國際上不少發達國家有預約的傳統習慣,帶動了國內一些行業的預約風潮;二是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進步,預約程序軟件開始廣泛普及使用;三是疫情防控特殊期間,通過預約可以幫助景區場館限制客流量,實現精準管理,預約制漸成文旅行業的“標配”。
預約制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作為景區場館,可以隨時掌握游客數量,根據容量有針對性地提供游覽配套,從原來的現場管控數人頭直接提升到了“信息化”“智能化”時代。對于游客來說,也可以節省長時間排隊的過程,到了景區場館掃碼即入,游玩不再擁擠,變得更加井然有序起來。
然而,預約制并不能“包打天下”,尤其是不結合實際將預約制常態化、擴大化的傾向,從本意的方便演化成了不便。
比如,老年人、低學歷人群眾對預約平臺程序的不適應導致怯而止步。又如,當前很多景區場館游覽量并不飽合,為了預約而預約的“一窩蜂”,就相當于人為增加了一道繁瑣流程。再如,預約制往往要求的是實名,有時還需要游客的手機號碼或微信頭像,游客難免擔憂個人信息泄露。
而且,旅游與其他公共服務的預約制所有不同,本來就是遠道而來的外地游客居多,對陌生地方的景區場館自然了解的較少,如果攻略做不到位的話,就容易導致預約不上、游覽不成。再加上旅游還有一定興起而至的特點,預約就成了制約,禁錮了行程的靈活性、自主性。
文旅預約制該何去何從?這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應因時因地制宜,各自進行科學詳細評估,執行與否都應圍繞游客需求,把最大的便利讓給游客,而不能只從景區管理便利角度出發。
去年7月,文游部就發布了通知,要求“推動旅游景區及時應對市場需求變化,優化預約措施,實施科學管理,不搞一刀切,實現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統一,最大限度滿足廣大游客參觀游覽需求”。
首先,各地景區場館應實施差異化管理,游客量較小的景區可以取消實名預約制。而熱門景區或文化遺產地,要不斷優化預約制度,依據實時客流數據和季節性波動,適當延長開放時間,動態調整預約名額。
其次,能否探索嘗試線上預約與線下買票相結合的購票模式,按最大承載力分別匹配不同比例份額,這樣兩條腿走路或許更為均衡。尤其是針對老弱病殘等特定群體,應當開設專門的綠色通道或服務窗口,最大可能給予便捷服務。
再次,對于頭部景區熱門景區,實行預約制也不能一約了之。要打擊“黃牛”、第三方平臺違規囤票、倒票等行為,還有一些退約票、“爽約票”,要及時回填票池,以便幫助更多的游客得償所愿。
最后,預約方式要加大宣傳推廣力度,進一步廣而告之,讓游客一目了然、輕松操作。平臺的放票時間也要遵循規律,不能讓游客“傻傻分不清楚”,不能老是“深夜搶票”,更不能陷入長期“一票難求”的困境,這樣會極大消耗游客的文旅熱情。
中華文旅美,暑假正當時。此番部分城市取消預約制,回應游客關切、符合群眾期待,值得點贊。
自己不怕麻煩,才能不麻煩游客。文旅市場就是要全心全意擁抱游客、方便游客、服務游客,讓更多人擁有“詩與遠方”。(安徽時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