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高考志愿填報,相關市場隨之肉眼可見地“火熱”起來:2024年前5個月,國內注冊了21家與高考志愿有關企業,超去年全年注冊量一半;某頭部網紅機構3小時“收割”2億元;數據分析機構報告稱高考志愿填報市場付費規模2023年達到9.5億……一邊是市場活躍,一邊是虛假宣傳、服務質量堪憂等亂象。
一次志愿填報,動輒數千甚至上萬元收費,結果還未必遂人愿,家長們為什么就心甘情愿“買單”?有人說是花錢買個“標準答案”。孩子十年寒窗苦讀,如果因為家長決策能力不足、填報失誤導致“落榜”、退檔,那就悔不當初了,花錢請專業人士指導填報,求穩,求個心安;有人說是面對紛繁復雜的海量信息,買下咨詢機構的時間補個“信息差”,“與其自己花費大量的時間研究,不如把這些時間花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創造更大的價值,要是真事半功倍,那可太值了”;還有的人追求極致結果,指望志愿填報專家能讓孩子的考分發揮最大效力,錄取到能夠填報范圍內的最好院校、專業,一分也不浪費。
從家長自身來說,孩子多年教育已經投入大量精力財力,“臨門一腳”且是決定得關鍵分的這一腳再多花個幾千上萬,本身就有足夠傾向和意愿。有需求就有市場。而從外界來說,商業機構利用信息不對稱來各種販賣焦慮,也加劇了家長們花錢緩解決策焦慮的迫切感。
通過信息搜集梳理、個性化咨詢,提出指導性填報建議,讓孩子被心儀的或適合的院校專業錄取,本來是咨詢機構和家長的共同目標和利益所在。但在一味的牟利沖動下,有些機構很容易跑偏,出現所謂志愿填報規劃師沒資質沒經驗、數據使用錯誤、導向錯誤、虛假宣傳等亂象,甚至為了達到“錄取成功率百分之百”,不惜教使考生向下兼容,即填報較低分數就能錄取的院校或專業,與家長、考生們的初衷背道而馳,收了錢,卻損害了對方利益。
另外,倘若相關機構沒能提供更具體和個性化的咨詢,志愿填報與考生個人興趣或者擅長不是高度匹配,僅僅依靠公開的信息整理,規模化提供服務,就收取數千甚至上萬元,是否存在咨詢質量不高、服務附加值不高但收費偏高問題,也值得疑問。
志愿填報服務,講白了,就是考生家長為短時間內改變信息差以及由此引發的焦慮心理而付費。所以解決途徑也是從信息差、時間短、焦慮心理這幾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教育部免費開放的“陽光志愿”信息服務系統等,做好海量院校和專業信息的搜集整理,根據自己的考分和位次,進行甄別和選擇,確定好大致的目標范圍。二是結合個人興趣、擅長、職業傾向以及行業前景等綜合考量,在能報考的目標范圍內,進一步確定填報方向。這是個反復權衡和個體化的過程,若由考生本人來主導這個過程,決策結果可能更利于其長遠利益,而不是當下的功利性選擇。需要提醒的是,一旦確定填報的院校專業,要仔細看招生簡章,注意對單科成績還有對視力等其他方面是否有特別要求。
最后,解決短時間面對信息差的問題,對后面的考生、家長和教育系統是個啟示:提前做好職業規劃教育。2017年教育部出臺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明確高中教育的定位是:“促進學生適應社會生活,適應高等教育,適應未來職業”,要求高中階段就要引導學生進行面向未來職業的規劃,把對自身職業傾向、對高校專業信息的了解,拉長到三年時間里,而不是“臨時抱佛腳”。就如南京金陵中學河西分校高中部學生處主任馮輝所言,“生涯教育‘功夫在平時’,志愿填報應避免‘考后突擊’了解相關信息,要將生涯規劃放到孩子生命中更長的階段去審視。”(小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