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用戶就豐巢快遞柜以超出18個小時免費保管期為由向其收費提起訴訟,要求其退還1元管理費,得到法院支持。
這起訴訟,讓智能快遞柜行業慣用的對用戶收取超出免費保管期限的費用做法,即“超時費”問題再度成為焦點。
2020年5月,豐巢公司智能快件箱收費問題引發爭議。國家郵政局出面約談企業,要求其調整完善收費機制。但廣大用戶的直觀感受并未改善,快遞柜運營企業并未以實質性措施消除用戶質疑。
目前,城市生活節奏快,早出晚歸者多。設定免費保管期限,有助于增強智能快遞柜的用戶粘性。但快件保管期限的設定,理應符合人們作息規律和普遍認知。一般而言,最少保管時限以24小時為宜,豐巢柜設定的18個小時保管期限明顯偏短,有坐收漁利之嫌。
免費保管時間,只是關于“超時費”爭議的一個方面。
問題的實質是,“超時費”,該向誰收取?
按照2019年頒布的《智能快件箱寄遞服務管理辦法》,當快遞企業使用快遞柜用于投遞快件時,快遞企業是實際上的快遞柜使用人。現實中,快遞公司(快遞員)使用智能快遞柜的目的也是為了完成快件妥投。
一直以來,豐巢等智能快遞柜運營企業,似乎有意模糊“超時費”的收費對象。
表面上看,快遞柜運營企業是受到快遞員不按址投遞的不規范行為所累,加之無法查證進柜快件是否經過收件人同意,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對收件人收取“超時費”。
這種行為利用了收件人急于取件而無暇深思的心理,在收費標準上實行幾毛錢及至數元不等的小額收費,避免對收件人形成強烈的價格刺激,讓運營企業有空可鉆。
事實上,快遞柜運營企業可以通過與快遞企業訂立協議,進一步明確柜體使用的權利義務,特別是“誰使用、誰付費”,也可以通過優化快遞員使用界面,采用臉部特征識別、分析使用頻次等技術手段,精準區分收件人與使用人。
由此可見,快遞柜運營企業應當面向實際的使用人——快遞企業收費,向收件人收取“超時費”系違規行為。
如果收件人明知超過保管時限而故意不取件,怎么辦?
避免這樣情況,快遞員就要規范投遞。使用智能快遞柜前與收件人溝通,經其同意后將快件放入快遞柜。若因收件人延時取件產生額外費用,即可主張收件人承擔。
如果收件人無過失,面對取件時要交納“超時費”的彈窗提示,又該怎么辦?
既可以聯系快遞員,要求其將自己的包裹取出,按約定的地址投遞,也可以直接撥打快遞柜運營企業客服電話,直接要求取消當次收費。
收件人能否高效維權,離不開精準監管。有關部門應聚焦末端投遞等問題,加大快遞行業法規宣傳和監管執法力度,讓更多的人知法懂法,明明白白消費,理直氣壯拒絕不合理收費。
目前,智能快遞柜行業仍未解決持久盈利問題。智能快遞柜的設立和運營,雖屬市場行為,但具有一定公共屬性。如何幫助智能快遞柜運營企業降本增效,是一個社會問題。
例如,場地費占了快遞柜運營成本的相當比例,對于位于居民小區的快遞柜,可以通過行政指導和社區協商等,推動物業或相關機構予以減免。
總之,企業耍小聰明,必然走不遠。從規范收費做起,改進服務,合法合規經營,才能贏得消費者的心。
違規“超時費”,可以休矣!(安徽時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