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輿情焦慮”成為輿論場上的熱門詞匯。這一熱詞經常和“基層”合并使用,反映的是我國基層政治中的一種真實情緒,值得高度關注。
基層“輿情焦慮”,本質上是基層對于輿情發生后自身需要承擔后果的焦慮。這些可能的后果包括各類黨紀、政紀處分乃至刑事處罰等,職務的去留、收入的減少、名譽的損害都是可能的選項。
一味加重基層防范輿情的負擔,或者在輿情發生后從嚴從重懲處基層相關責任人,都無法緩解基層“輿情焦慮”,反而會進一步加重基層的焦慮感。
具體分析基層輿情的類型與原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應對方案,才是務實之舉。
基層輿情產生的原因,有“新”與“舊”的關系。
從黨的宗旨和法理上來講,各級機關事業單位前后任之間有順暢銜接的義務,通俗來說就是“新官要理舊政”。
但是,在實踐中,“新官不理舊政”的現象依然在一些地方存在,破壞了政策的延續性,也埋下了輿情風險。
“新官不理舊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好的政策,新官來了之后,就急著“翻燒餅”;舊的錯誤,新官來了又不愿意“翻燒餅”,以糾正原來的錯誤。
“新官不理舊政”現象之所以存在,與新官自身的“委屈”情緒繼而影響其行為也不無關系。
新官會認為,隱患是前任埋下的,政績自己沒份,“燙手山芋”倒是傳到了手上,甩都甩不掉。有的新官甚至會認為,還不如把這個隱患以輿情的形式盡早爆掉,前任也需要承擔一部分責任。不管最后責任在前后任當中如何區分,地方形象則徹底輸掉了。
因此,上級機關應該鼓勵并幫助新官以合適方式解決前任遺留的隱患,緩解新官的后顧之憂。
基層輿情產生的原因,有“疏”與“堵”的關系。
近年來,各地各級都致力于推進政務公開工作,建立了多個民生問題溝通的渠道。各級主流媒體也建立了相關的民生問題處理平臺。
群眾沒有通過官方或主流媒體構建的溝通平臺反映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不知道或者不熟悉這些平臺;二是不相信這些平臺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
對于前者,各地要多措并舉增加這類平臺的“可見度”,讓民眾知道并熟練使用這些平臺來反映問題;對于后者,就要通過解決問題讓群眾滿意度來提升其信任感。
反之,如果群眾通過這些平臺無法解決自己的合理訴求,很可能就會在社交媒體平臺以“曝光”形式來反映問題,甚至“多年反映多年未獲解決的過程”也會成為輿情本身。這時候有關方面如果還企圖通過“堵”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可能適得其反。
宣傳網信管理部門也反映,某些基層單位平時不重視“疏”的工作,疏導群眾情緒,解決群眾問題,一有輿情就當甩手掌柜,讓宣傳網信部門沖在前面“堵”,自己反倒像沒事人一樣。
基層輿情產生的原因,有“表”與“里”的關系。
一地基層是否會發生輿情,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是一個意外曝光的圖片、一段人神共憤的視頻,必然性則是當地存在的深層次矛盾。
輿情就是當地存在的深層次矛盾的外化,今年不發生,明年可能也會發生。比如數年前發生在北方某地的燒烤店暴力毆打案,就是當地社會生態黑惡化的外在體現,深入調查之后更是挖出了這些暴徒背后的“保護傘”。
不解決“里”的問題,當地的黨政干部就會像坐在“火山口”,只不過不知道“火”什么時候會燒到誰的頭上。
解決一地深層次問題,核心在于發展。一地發展了,帶來充足的就業崗位,干群收入會水漲船高,對黨委政府滿意度也隨之提高,就會缺乏引發輿情的動力機制,更愿意自覺維護當地的外在形象。
基層輿情產生的原因,有“得”與“失”的關系。
基層公職人員由于人數多、晉升機會少,如果不斷有顯失公平的現象發生,孕育輿情的風險就會增加。
近年來,一些基層輿情案例顯示,不少輿情最初的信息實際上是當地公職人員的爆料。這種爆料有以匿名方式透露給媒體的,也有公開的實名舉報。而這些實名舉報者常常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
一地基層的政治生態其實就是輿情孕育的土壤。如果當地政治生態比較健康,輿情就會消退;反之,當地官員晉升、福利的標準等處于一個“黑箱”狀態,輿情就會此起彼伏。官員“得”與“失”是否獎懲分明,則預示著當地輿情的“消”與“長”。
基層輿情產生的原因,有“情”與“欲”的關系。
人有七情六欲,但是黨紀政紀法律的約束都是剛性的。在人的欲望與紀法之間,會產生巨大的“張力”,這個“張力”越大,演變為輿情的概率就越高。
比如前不久某地一副鎮長半夜上門要求他人妻子陪唱歌、某地官員在另一地毆打酒店老板并揚言和當地副市長一個級別,這些都是個人“欲”的具體體現,是虛榮與狂妄被公之于眾的典型案例,更為紀法所不容。
要約束基層黨員、干部的“欲”這一面,需要開展黨紀學習教育和法治教育,培育其“家國情懷”,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樹立職業的崇高感,也就是“情”。
激勵基層公職人員,不能只靠物質激勵,而要讓更多優秀的基層干部有更多晉升機會,這樣“欲”就會消退,“情”就會生長。
分析清楚產生問題的原因,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綜上所述,要緩解基層的“輿情焦慮”,就要正確處理好“前”與“后”、“疏”與“堵”、“表”與“里”、“得”與“失”、“情”與“欲”五組關系。
具體來說就是:
新官要理舊政,把輿情隱患化解于無形之中;
暢通反映渠道,把群眾難題化解于日常之中;
治表更要治里,把深層矛盾化解于發展之中;
獎懲務必分明,把患得患失化解于公平之中;
培育家國情懷,把恣情縱欲化解于事業之中。
基層“輿情焦慮”,是基層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生態存在問題的一種癥候,不從根本上予以化解,“末梢治理”這篇大文章就很難寫好。
據安徽時評 撰稿:陳良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