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杭州警方偵破了一起民營企業內部腐敗案件,數額之大令人震驚。
王某是某電商平臺基礎崗位的一名運營人員,他利用審批權,在短短一年時間,伙同多人共收受賄賂高達1.3億余元,其個人受賄金額9200多萬元。目前,王某因涉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被提起公訴。
腐敗猛于虎,危害非常大。貪官落馬,老百姓拍手稱快,相比之下,不少人對于民企內部腐敗不以為然,認為貪的都是老板的錢,“雨我無瓜”。
其實不然。民企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企業廉潔與否事關你我。民企腐敗不僅損害的是企業和股東的利益,也對公眾權益構成負面影響。
就本案分析,王某負責家具類官方旗艦店入駐的審批業務,大量原本不符合入駐標準的商家,私下賄賂15萬元到20萬元,就能順利入駐。
平臺規則被人為破壞,大量劣質商家違規成為“官方旗艦店”,采取價格戰搶奪市場份額,產品和服務的整體水平下滑,形成劣幣驅逐良幣之勢。
消費者因信任“官方旗艦店”的招牌,往往購物后才發現品質與招牌不相配,消費體驗惡化,還可能面臨維權難、退款難、商家跑路等問題,權益遭到侵害。
平臺內部管理松懈,防腐機制不完善,在業務審批環節存在一些問題和漏洞,導致內外勾結“分肥”,平臺的商業利益和形象亦受到牽累,這也是當前“大廠病”之一。
近年來,民營企業內部貪腐案件時有發生。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公安機關共立案民營企業內部腐敗案件1萬余起。
民企腐敗處于高發階段,一些新業態、新興產業里的腐敗案件較為突出,腐敗手段多樣化,嚴重侵害了企業經濟利益,破壞正常運營秩序,擾亂內部管理環境,企業陷入嚴重內耗,競爭力和創新力遭到削弱。
從民企腐敗案件分析看,犯罪者遍布企業中高層以及一些基層業務崗位,他們掌握了管理權、審批權、采購權等“生殺大權”,熟悉工作流程,知道業務環節存在的管理漏洞、不足,在內部監管乏力的狀況下趁機而為。
此次被曝光的民企腐敗案中,涉案人職位并不高,只是一名基層崗位人員,但涉案金額巨大,凸顯“小權巨貪”之害。
涉案人利用權限非法牟利 來源:央視新聞
民企腐敗行為具有一定隱蔽性,反腐難度較大。特別是一些互聯網大廠發展較快,業務迭代變化節奏快,員工崗位較為專業化,一般采取垂直化管理,員工只對上級負責。
部分職位擁有的權限較大,犯罪者利用崗位優勢和信息不對稱,采取隱秘手法撈錢,外人不易發現,也給企業反腐增加了難度。
腐敗是犯罪行為,無論發生在什么機構,都不能容忍。企業要勇于自揭家丑,敢于剜毒療傷,恢復健康肌體。
近年來,一些大廠主動發起內部反腐,清理了一批貪腐人員,對外曝光部分腐敗案件細節,體現出企業堅決反腐的決心毅力,也有效震懾了關鍵崗位的員工,贏得了社會各界認可。
比如,2024年2月,騰訊集團發布了2023年反舞弊通報,近20人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公安機關處理。抖音集團發布的2023年反舞弊通報顯示,共23人因涉嫌違法犯罪被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騰訊官方通報頁面
民企反腐不能寄希望于一時,需要堅持長期主義,強化防腐機制建設,依靠制度反腐。通過完善企業內部預警、治理機制,扎牢防腐籬笆墻,從源頭遏制內部腐敗,營造“不敢腐、不能腐”的制度環境。
對企業的審批、采購等關鍵環節要尤為提防,可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分析判斷,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對部分非敏感的業務環節,可采取信息公開制度,將相關業務信息“曬出來”,由全體員工共同監管,以消除“暗箱操作”機會。企業應與警方保持密切聯動,形成內外反腐合力。
莫讓內部腐敗的“大廠病”蔓延,民企切莫辜負了公眾期待。
據安徽時評 撰稿:江德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