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這兩年安徽人熟悉的勵志故事,肯定繞不過“扭扭車男孩”張亮。最近,他因為在蕪湖當上了CEO再度刷屏。
由于先天罹患成骨不全癥(俗稱“脆骨病”),張亮只能坐扭扭車代步求學。盡管長期忍受身體帶來的痛苦,他依然以優異成績考入安徽工程大學,并在去年自豪宣布:“玉骨淬火,百煉成鋼。敢教萬刃寒山,不敵我身作劍。終于,我還是站起來了!”
讓“脆骨病”患者重新站立,當然不是突破生理極限的人間奇跡,背后依靠的是下肢外骨骼器具全程支撐??萍紕撔轮?,往往是一旦攻克了某個瓶頸,就可以被廣泛復制應用,造福萬千受眾。
從張亮完成站起來行走16米的“一小步”,到如今成立科技創業公司,“希望依靠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自身實踐,在不遠的未來用智能化裝備,幫助更多傷殘人士”——“扭扭車男孩”有望在蕪湖邁出新的“一大步”。
為“張總”的職業新起點送上祝福之余,還有不少思考空間。
為什么常年只能靠扭扭車代步的他,進入大學后不到一年便用上了下肢外骨骼器具這樣的“黑科技”?
據媒體報道,為了制作匹配身體的器具,不僅張亮所在的高校幫助組建人體骨骼項目團隊,當地醫院、技術研究院等機構也承接相關任務。正是來自蕪湖各界的力量一次次“雪中送炭”,多方合力才攻克一系列技術難題,共助張亮圓夢。
檢驗城市的綜合實力,不光看真金白銀的人才落地措施、整潔的通行路面、亮眼的經濟數據,如果能夠在一人有難時降下“及時雨”,處處體現人文關懷,無疑將觸動大家內心深處的柔軟,讓人對一座城市更有歸屬感,更愿意為它的發展貢獻力量。
張亮不僅因城市的關懷“站起來”,在蕪湖注冊公司也相當順利:簡單辦理手續后就能領取到營業執照,辦公地點也在學校附近的蕪湖市國家級廣告產業園里,能兼顧學業與工作——你瞧,只要城市多為創業青年著想,一切就是那么簡單。
剛考入安徽工程大學時的張亮 陳潔/攝
如何證明“是人才,安徽都需要”?這一次,蕪湖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另一方面,筆者注意到在下肢外骨骼器具的研發過程中,三維建模、材料打印等技術與“脆骨病”沒有必然關聯,而張亮和項目團隊根據實際需求,制定科學合理的可行性方案,將多項現有技術轉化為新的科創成果。
許多看似無解的科技難題如同拼圖游戲,只有集齊所有拼圖碎片,才能拼出一張完美圖案,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熊彼得曾說,所謂創新就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中去,以實現對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嶄新利用。
當前,無論國家層面應對復雜局勢的迫切需求,抑或破解民生痛點,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面對過去看似不可能突破的難題,如果各方能夠有效協調資源,建立跨領域跨區域交流機制,在交流中持續捕捉靈感,將越來越多的技術融會貫通,開辟“1+1+1=∞”的創新格局,那么科技創新的靈感火花必將在彼此的激烈碰撞下,形成燎原之勢。
如此,越來越多“張亮”的夢想也有望照進現實,邁出屬于自己的“一大步”。
據安徽時評 撰稿:梅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