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山間竹筍破土而出。
塑料污染嚴重威脅地球生態和人類健康,而作為綠色、速生、可降解的生物質材料,竹子正成為替代塑料制品、減輕塑料污染的有效途徑。
廬江縣竹制品加工產業 李紅兵/攝
我國與國際竹藤組織于2022年底共同發起“以竹代塑”倡議。去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今年3月,安徽提出力爭到2027年初步建立“以竹代塑”產業體系。
“以竹代塑”,風口已至。
一
竹子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
池州現有竹林面積近60萬畝,連片竹資源培育基地11個,全市毛竹面積萬畝以上的鄉鎮(街道)達24個,竹資源十分豐富。
如何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2021年,池州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推動竹產業轉型升級,主動探索“以竹代塑”發展路徑。
安徽鴻葉集團有限公司便是典型代表。該公司歷時4年,成功研制出竹吸管自動化生產設備,批量生產的竹吸管遠銷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年底,鴻葉集團還受邀參加聯合國氣候大會,向世界分享“以竹代塑”中國經驗。
鴻葉集團生產的竹吸管 陳磊/攝
“以竹代塑”好在哪?
鴻葉集團副總經理楊德震算了一筆賬:公司現有150臺竹吸管生產設備,年生產20億支竹吸管,可替代20億支塑料吸管,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萬多噸。預計到2030年,竹吸管產量可達300億只,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0萬噸。
相關數據顯示了一個“有趣”現象:我國竹子主產區恰好也是塑料制品產量較大的地區。在竹資源豐富區推進“以竹代塑”,不僅具備發展基礎,也更有意義。
二
“以竹代塑”作為新興產業,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發力點。但“以竹代塑”在國內尚處起步階段,產業規模偏小、產量較低、技術和裝備相對落后。
目前,塑料制品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主要因為竹產品生產成本過高。破解瓶頸,關鍵要下“竹”功夫,展開科技攻關。
比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企業與院校、科研機構開展聯合攻關,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裝備制造,提高各環節機械化水平,實現產品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成本降下去,市場占有率才會提上來。
再如,加大新產品研發生產,不斷拓展竹制品應用場景,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以新需求催生新供給,形成供需良性互動。
“以竹代塑”區域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實力的比拼。哪里掌握前沿技術,哪里就能在這條新賽道上占得先機。
三
融合才能激發“化學反應”,迸發強大動能。
“以竹代塑”,不能僅滿足于提高竹產品附加值,還應以竹為媒,推動文旅康融合發展。
池州,坐擁豐富竹資源,也有充足文旅資源,可以通過大力引進社會資本,推動竹產業與文化、旅游、康養深度融合,積極延伸“以竹代塑”產業鏈條。
比如,在青陽朱備、石臺仙寓等鄉鎮,發展竹海觀光、主題民宿、森林康養等項目,精心打造竹生態旅游線路和康養產業。
文化是發展之魂。深挖內涵,把竹文化與本土詩文化、紅色文化、廉潔文化有機結合,彰顯特色元素,同時發揮手工匠人力量,傳承發展竹編、竹雕等工藝,加強創意產品設計與生產,打造一批文創中心、竹博園、科普研學基地等。
積極構建“互聯網+竹產業”平臺,大力發展直播帶貨、跨境電商,建立健全竹產品銷售渠道。
四
“以竹代塑”關乎經濟發展,更關乎人類未來,需要全社會共同發力。
政府須加強宣傳引導。鼓勵公共機構采購“以竹代塑”產品,倡導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帶頭使用竹制品,形成先行示范效應,讓“以竹代塑”成為綠色生活風尚。
經營主體要積極響應號召。比如,星級酒店及民宿使用竹梳、竹拖鞋、竹質果盤,物流公司使用竹纖維包裝材料,建筑單位使用竹纏繞復合材料建材等。
我們不妨從點滴做起,自覺做“以竹代塑”的宣傳者、實踐者、維護者。
追“新”逐“綠”已成為社會共識,我們一起“竹”夢前行。
據安徽時評 撰稿:劉方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