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家or娘家?
對于家在異地的夫妻而言,每當春節來臨前,“回誰家過年”就成了爭論話題。有人笑說,這是“彰顯實力的時候”;也有人形容,這是“幸福的煩惱”;還有人表示,這簡直就是一道“世紀難題”。
最近,廣州的李小姐和丈夫的選擇引起了輿論的關注——
你回你家、我回我家,夫妻“分居”兩地過春節。
以往,“回婆家”過年是傳統習俗;而如今,隨著觀念變革,在誰家過年有了更多的選擇。
過年,去誰家?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
一
有媒體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結果是有三成夫婦為回誰家過年而吵架。
相關新聞可不少:
有的夫妻為了回誰家而吵架,最后在喜氣盈門的春節前夕選擇了離婚;有的夫妻為此打了起來,還撥打了110,讓110來評理,結果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為何會這樣呢?
姻親地理跨度變大。以往,大家的婚姻多在同一區域內發生,甚至就在同一鎮上、不同村子里,婆家和娘家步行便可達。而現在,區域經濟發展各異、人口流動加大,異地婚姻成了很常見的現象,雙方父母動輒相隔數千里。在地理跨度有時是天南海北的異地婚姻里,春節去哪過,只能選一方,咋選成難題。
獨生子女的無奈。新春佳節,一家人在一起,整整齊齊,是所有人對于“家”最美好的愿景。如今,不少“80后”“90后”小夫妻在原生家庭中都是獨生子女,誰也不想讓自己的爹媽“獨守空房”。
傳統習俗和現代觀念的沖突。在傳統觀念中,女性出嫁后便是夫家的人,應當以夫家為重。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希望在保持對夫家尊重的同時,也能夠照顧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二
春節是萬家團圓的時刻,在外奔波忙碌了一年,大家都想回家和家人一起過年,享受一家團聚的美好時光。
回誰家?一些夫妻提出“各回各家、各找各媽”,被稱為“夫妻分居型春節”,近期還沖上了熱搜。
據報道,李小姐夫妻二人為“去誰家過年”,曾差點在結婚的第二年離婚,好在兩人冷靜后,先生妥協了,于是各回各家過年便進行了四年。其間,為了不傷老人的心,李小姐會提前給公婆買些衣服、年貨,也會給他們準備紅包。
此前,網紅papi醬也曾說過,她家就是過年夫妻兩人各回各家。
“夫妻分居型春節”,可以說是現代社會夫妻關系多元化的表現之一,是一種值得關注和探討的新型過年方式。當然,也有一些人對這種方式持反對態度,認為過年時夫妻團聚是傳統。
回家過年 卜光輝/圖
其實,無論去誰家過年,只要夫妻雙方協商一致,并且得到雙方父母的理解支持,“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沒什么不行。歸根結底,大家的目的都是開開心心回家,團團圓圓過年。
當然,如果選擇“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夫妻雙方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比如,需要充分溝通,避免產生誤解和矛盾;夫妻也需要尊重對方的家庭和文化傳統,通過合理規劃和安排,度過一個愉快和諧的春節假期。
三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只是一種選擇,每個家庭情況不同,選擇就不一樣。
不妨細看一下網友們的討論:
“我們離丈母娘家較近,一年要去很多次,過年就去我的老家”“家里就自己一個女兒,丈夫家兄弟姐妹多,到我家過年已成慣例”“我跟老公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商量好了,今年去這家,明年去那家”“難得春節假期時間長,我們會選擇帶著雙方父母一起旅行過年”……
這些討論,說明了一個道理:世界是多元的,每家情況不同,去哪過年、怎么過年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適合自己家庭的,就是最好的。
回答“去哪過年”這道“世紀難題”的前提,就是要相互尊重,沒必要大動干戈,有事好商量,不搞大男子主義,不擺女王范兒,如果因此發生矛盾甚至鬧離婚就得不償失,上輩人也不希望看到這樣的情形。
婚姻,總歸離不開夫妻之間的互相尊重與理解。
今年春節,你們回哪家過年?歡迎來評論區聊一聊。
據安徽時評微信公眾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