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預制菜”成了久熱不衰的網絡話題,無數網友反對預制菜進校園。在某省某地,出現很多家長自送飯菜到學校來抵制預制菜進該校現象。某地教育局長明確表態不會讓預制菜進校園。目前,有官方媒體也對預制菜現象參與報道、討論,認為預制菜進校園要慎重。
截圖來自網絡
據了解,預制菜是指事先作好的成品菜。這些菜品通常在食品廠或食品加工車間內制作,經過系列加工、調味、包裝后,成為適合隨時食用的成品菜。預制菜有袋裝、罐裝或盒裝,加熱即可食用。這幾年,預制菜因為方便、經濟和快速食用的優點,被越來越多人選擇,特別是缺乏時間和烹飪技能的人。
既然不是新生事物,那么對預制菜進校園的社會反應及反對聲音,為什么這么大?筆者理解,青少年群體比較特殊,他們正在成長發育階段,對一日三餐的食物品質、營養要求高,食材安全也牽動千家萬戶的心。食品安全大于天,這是全社會都關注重視的問題。學校提供給學生的飯菜,應該具備新鮮可口、營養均衡、品種豐富、安全性高等前提,這也是基本要求。很多學校,學生是必須在學校食堂就餐的。如果都是預制菜了,學生不想吃也沒辦法。正因為沒得選,預制菜進校園更要慎重。
預制菜從菜蔬蛋肉魚等的原材料到端上餐桌,各個環節多,包括廠家的食材原料采購及其品質、加工及烹飪過程等,還有冷藏、運輸、再加熱等環節,環節越多,衛生和安全的管控難度越大,監管要求越高。因為有利可圖,生產加工運輸預制菜的企業多,規模不一,品質保障能力也不同。一般來說,一個產業成為投資風口,如不嚴加管理與規范,就可能出現一些問題。廠家、地方政府、監管部門、學校要做到確保全環節不出任何紕漏,食材絕對安全,是需要下大力氣的。
我們都知道,吃飯菜的第一要素是新鮮,新鮮的食材,及時烹飪,確保其營養和口感,自家做的飯菜哪怕放冰箱保存,也不提倡吃,稱之為隔夜菜。預制菜呢,是隔月的,隔好多個月的。就算原材料安全可靠,加工過程靠譜,烹飪沒問題,冷藏運輸和再加熱也沒問題,可加工好后要保存很長時間,它們的營養價值和健康程度還比現做現吃的成品菜好嗎?
預制菜保鮮期很長,加上其流通等環節多,如何保證其不變質?很多網友說,預制菜加工時添加了防腐劑和調料等,也有的說加工時沒放防腐劑,用真空包裝等非添加方式解決其品質。但是,也有人證明有些預制菜并非真空包裝。關于預制菜的防腐劑問題,2022年8月,科技日報曾刊發過一篇報道,專門說這事。其中,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傳播部主任阮光鋒表示,“客觀來說,相比于自制的菜品,預制菜肯定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營養流失的。”阮光鋒表示,預制菜的營養流失主要源于生產加工過程中的正常損耗和消費者購買預制菜后烹飪時對菜品的二次加熱。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接受采訪時強調,預制菜最大的短板就是缺少蔬菜。相比于處理后的肉類食物,普通蔬菜無法做到長期保存保鮮,同時也經不住工業化制造中多次工序的“洗禮”,因此目前的預制菜基本上是“多肉少菜”。預制菜的出現雖然極大節省了我們花費在做飯上的時間與精力,提高了就餐效率,但凡事都不能一味求快。“如果消費者一味簡單求快,以只需簡單烹制的預制菜作為一餐的全部,長此以往對個人健康肯定是不利的。”阮光鋒表示。
預制菜到底有沒有添加防腐劑,使用了哪些調料,網上莫衷一是,尚無權威說法。因此,這需要權威行政機關出面說明,且要提供權威的檢查、檢驗的文書。同時,預制菜要全面推廣,需要政府及監管部門對其原材料生產、加工、冷餐與運輸、再加熱等環節嚴格監管,全流程,全體系,不放過一個環節,不能有絲毫松懈。其次,對預制菜除菜品本身的添加成分必須明白告知,且說清楚長期使用對健康有無影響。再次,預制菜進入餐館食堂,必須明白告知,確保食用者的知情權,還要保障食者的自主選擇權,有不吃的權利,這尤為重要。
對于學校、醫院等單位的食堂,因為消費需求大,完全可以通過原材料自采、廚師加工烹飪等方式滿足消費需求。如工作量太大,可以向有資質的實力企業采購半成品菜、凈菜,自己烹飪完成,這樣做,確保食品安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也保證了菜品的新鮮度、營養度及口味等。
網絡視頻截圖
學生都在成長期,在校期間應該受到最妥善的照顧,且很多學生家庭條件不一定好,教育局和學校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上,理當提供服務最好、價格最妥、安全性能最高的照顧,絕不能把學生群體當做謀利的目標。
其實,就筆者個人理解,別說進校園了,預制菜想大規模的進入社會性質的酒飯店、餐館,也應該先滿足顧客的消費知情權,要明明白白地告訴顧客店里哪些菜是預制菜,哪些是店家自購食材原料后讓廚師精心烹飪的,吃不吃,得讓顧客明白的選擇。
吳永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