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名叫《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小短劇在各個網絡視頻平臺上線,發布第一天就獲點贊超500w,在抖音超2.4億播放量,收獲不少主流媒體和網友的好評。除了關注家國熱點、立意深刻、創意新穎外,這部全程由一群年輕人自發創作、沒有商業利益、沒有巨額投資的小短劇,處處充滿了匠心和巧思,是將平臺流量和愛國敘事相結合的一次成功嘗試。
《逃出大英博物館》背景是大英博物館館藏珍品數次“不翼而飛”等失竊丑聞在全球引發了連鎖反應,文物原籍國紛紛加緊步伐開展對流失文物的追索。
流失在海外的每一件中國文物,是我們最親的家人,承載著泱泱華夏的文明故事,而小短劇用玉壺出走的故事形象地、通俗地展現了文物和國人的情感聯系,這使得網友們產生情感共鳴,大大提升了傳播效果。
《逃出大英博物館》運用擬人手法講述故事,其中女主灰頭土臉、男主姓名“永安”等各種細節是吸引網友們觀看點贊的重要因素。小短劇的創作者真正花了心思,研究學習并實地取景拍攝,才有了制作的精良,才能俘獲網友們的心。
在短視頻火爆的今天,有深度、有內涵的作品才能真正被人們記住,自媒體創作者應該像這群創作者學習,而不是一味追求流量。有內涵有深度有思想的是好作品,但卻并不一定能夠火爆出圈,要想讓好作品搭載上流量這艘船,還要思考傳播效果問題。
這部小短劇的創作目的、創作過程和創作呈現值得自媒體創作者借鑒和學習,但同時我們也要思考和警惕嚴肅事件過度泛娛樂化問題。
家國敘事和流量結合沒有問題,但如果過度追求流量、追求傳播效果而導致嚴肅事件泛娛樂化則需要警惕。如果為了使得故事更加通俗易懂而忽略了事件背后的深層含義和嚴肅性,則會起到反作用的傳播效果。拿這部短劇為例,泛娛樂化的呈現則會抹去近代以來中國的百年傷痛,不利于大家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在媒介技術快速發展、網絡傳播主體多元、網絡作品質量參差不齊的時代,自媒體創作者不該一味追求流量和效益,更需要深度思考社會效益和流量經濟如何最優結合,將流量發揮在正確的、有益的、有意義的傳播上,從而為國家的文化傳播事業貢獻一份力量。(汪艷)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