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網站公布了經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審議通過、中國科學院黨組批準實施的新版《中國科學院院士行為規范(試行)》(以下簡稱《規范》)?!兑幏丁访鞔_規定:禁止院士公開發表與自身專業領域無關的學術意見。(9月5日《中國青年報》)
作為院士,自然是其所在專業領域的權威人物。無論在專業領域內發表學術意見,還是參與評審、評價、推薦等活動,無疑具有重要話語權。而一旦跨越專業領域,其實院士就和普通人沒有兩樣,對專業之外的問題完全不了解或者說一知半解,自然缺乏話語權。
但在現實中,在某些跨領域、跨學科的活動中,不乏部分院士的身影。而在社會上,某些人某些機構為了利用院士光環達到某種目的,就想方設法邀請院士參與和自身專業領域無關的學術活動、商業活動。在此背景下,上述《規范》做出禁止性規定,很必要。
《規范》新增的“禁止行為”明確,禁止公開發表與自身專業領域無關的學術意見。禁止參加與本人職務職責和專業領域無關的咨詢、評審、評價、評估、推薦等活動。這不僅是對院士行為進行合理化約束,也是提醒社會機構不要邀請院士參與和其專業無關的活動。
禁令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即院士的光環雖然很耀眼,但只能是其專業領域的學術權威,而不是跨領域、跨學科的“萬能權威”。作為院士群體,要認識到自身所長和局限;作為社會各界,也要認識到,院士的頭銜并不是可以隨便利用的工具。
禁令進一步維護了院士稱號的學術性、純潔性,使院士在自身專業領域內充分“發光發熱”,同時防止非專業領域的問題污染院士榮譽的純潔性。因為院士稱號也是一種集體榮譽,決不能允許任何個人對院士這一群體榮譽產生某種不利的影響。
但要指出的是,禁止院士參加與本人職務職責和專業領域無關的咨詢、評審、評價、評估、推薦等活動,并非禁止院士參與非專業的一切活動,只是在參與其他活動時應當恪守“專業”原則,即只能發表與自身專業有關的學術觀點,不宜發表跨越專業的學術觀點。
眾所周知,近年來部分專家被冠以“磚家”,原因之一是作為專家說的話并不專業,有的成為笑料,有的引發眾怒。專家觀點也要回歸專業領域。
所以,希望包括院士在內的各類專家,都在各自專業領域發表學術觀點,而不是“打腫臉充胖子”,冒充跨領域的學術權威,沒有人是學術領域的“萬能專家”。
作者:豐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