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湖州一女士發布視頻稱,去銀行存5萬元,被要求提供收入證明等材料。該女士表示,柜員問她在哪里上班、錢從哪里來,還要收入證明,讓她覺得像是在“審犯人”,很不舒服。于是直接抽了100元出來,存49900元,幾分鐘就搞定了,銀行還送了一桶油。(2月7日澎湃新聞)
存款五萬遭遇各種盤問,少存一百瞬間絲滑順暢。這一幕,尷尬而喜感。梳理此事來龍去脈,或許還真不能怪當值柜員沒事找事、故意作梗。2022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三部門聯合印發了《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其中提到:金融機構為自然人客戶辦理人民幣單筆 5 萬元以上或者外幣等值1萬美元以上現金存取業務的,應當識別并核實客戶身份,了解并登記資金的來源或者用途。但是,在正式生效前,該《管理辦法》由于“技術原因”暫緩執行。
的確,銀行等機構作為金融系統運轉的關鍵節點,承擔著配合監管部門打擊“詐騙”“洗錢”等犯罪活動的法定職責。某種意義上,其扮演著“監測哨卡”和“看門人”的角色。然而,需要說明的是,這一過程,更多是由后臺和中臺而非“柜臺”來實現。從具體路徑看,也是多仰賴大數據交叉比對等技術手段,而不是讓柜員面對面地對客戶(特別是存款客戶)進行審問式查驗。
攬儲是銀行的生命線,對于基層柜員而言,貫徹“柜面合規”和做好客戶服務,二者不可偏廢。以客戶立場思考,被盤問、被審視,難免心生不適。為了盡可能規避柜員與儲戶間“場面一度尷尬”的情況,近年來,銀行系統大力引入錄音、錄像、生物識別等技術輔助工具,旨在凸顯工具理性、程序權威的場景設定,來消除這種人際間可能產生的緊張……
很遺憾,個別柜員不合時宜的無禮舉動,讓上述努力付諸東流。
去銀行存5萬被要求出具收入證明,毫無依據、匪夷所思。盡管這是少見的個案,仍不啻為一次重要的提醒。銀行的效率屬性、服務屬性與標準化屬性,絕不容許職員超越規則賦予的職權自行其是,擅自加戲乃至于凌駕于客戶之上,否則只會自食惡果。
作者:然玉(2023年2月8日 新安晚報 2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