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一段反映河南鄭州賣菜農戶新年在隧道過夜的視頻引起網友關切,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鄭州市民政局工作人員就此事回應稱,針對這一情況,當地一直在開展關心關愛活動,不過,網傳的“賣菜農戶住隧道酒店”帶有一定誤解成分,視頻中的農戶大都是家在附近,賣完一車菜就回家,不是長期睡在橋洞隧道里。(1月4日《南方都市報》)
對于部分菜農來說,在疫情背景下謀生不易。去年11月份,多地出現了蔬菜滯銷現象,有的蔬菜直接爛在地里,有的則被打爛銷毀,看著令人心痛。這既有疫情方面的原因,也有天氣、供需失衡等原因。對此,多地打響“蔬菜促銷戰”,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蔬菜滯銷問題。不過,仍有部分菜農需要進城賣菜,在賣菜過程中也面臨不少艱辛,需要引起關注。
菜農在隧道或橋洞里過夜,在這個天寒地凍的季節里不免讓人同情。他們因為沒有賣完菜而不能回家,因為住不起酒店賓館只能選擇在隧道過夜。雖說在隧道過夜是他們自主選擇的,但此情此景讓人不忍卒讀。
有關部門指出,“實際情況與網傳視頻的描述有一些出入,這些賣菜農戶大都是家在附近,賣完一車就回家,不是一直住在橋洞隧道里,你可能看見每天都有人在那里,但不是同一個人。”言外之意是,賣菜農不會每天都在隧道過夜,而是輪換式在此過夜。但只要寒夜里賣菜農在此過夜,這種現象就應該引起重視。
根據《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和《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有關部門的救助對象是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賣菜農顯然不屬于這個群體。盡管如此,筆者以為,還是應該為賣菜農提供“定制式關愛”。
“定制式關愛”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方面,將賣菜農暫居的隧道臨時改造為“溫暖之家”。不僅要盡量避免寒風、低溫對他們休息的影響,讓他們別被“凍病”;也要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熱水、食物和藥物。具體來說,凡是這些賣菜農在生活上需要的幫助,有關部門都應該在制度允許的范圍內,提供力所能及的救助和關愛。
另一方面,要協調政企各方幫助菜農賣菜,以便讓他們回家休息而不是在隧道過夜。由于這類賣菜農對超市、單位食堂、社區、電商等不太熟悉,只能自己賣菜。如果有關部門協調蔬菜零售機構、相關單位直接從菜農處買菜,無疑會加快蔬菜銷售并降低損耗,對菜農而言就是最大的幫助。所以,關愛在隧道過夜的賣菜農,需要商務、社區等方面的介入。
作者:馮海寧(2023年1月5日 新安晚報 2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