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間,高校科技力量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中,校級科研機構成為高校加強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力量。然而,近期不少高校卻紛紛發布清理校級科研機構的通知,引發社會關注。(1月3日《光明日報》)
校級科研機構是高校加強科學研究工作的中堅力量,在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轉化、多學科融合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建立到發展,有的校級科研機構影響力越來越大,有的曾經發揮過積極的作用,如今卻逐漸陷入空轉、停運、負責人退休狀態,瀕臨被淘汰甚至消亡的邊緣。
對校級科研機構進行整合優化調整,淘汰名存實亡的“僵尸”機構,一方面可以減輕學校的管理負擔,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優化科研組織管理的必然過程。但“僵尸”機構的形成,不能簡單歸咎于自身管理不善,而是重建設輕管理、科學決策意識淡薄、組織結構不盡合理等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整治“僵尸”機構,相比一味清理、淘汰,尤需通過加大經費投入、完善組織架構、不斷優化管理等舉措,推動其健康正常運轉。
確保校級科研機構平穩運行,首先需加大學校投入,為人員招募、項目啟動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持。其次,校級科研機構有效運行的關鍵是人,應建立常態化的校級科研組織動態管理機制,管好核心成員關鍵少數。近年來,不少高校均出臺了科研機構管理辦法,設立管理與考評指標,但往往與項目難度、科技創新程度脫鉤。某種程度上,這也導致一些科研人員將目光聚焦容易出成果的項目,一些需要攻堅克難、對于科研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的項目卻乏人問津,亟待扭轉重數量輕質量的科研評價傾向,鼓勵潛心研究、長期積累,遏制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
此外,校級科研機構主體地位不夠突出,行政隸屬關系較為復雜,使其研究組織的職責、功能定位等被逐漸削弱。校級科研機構需結合自身發展特點與需要,對當前的組織結構進行優化和重構,明確機構目標、職能范疇、任務特點、運行機制等,以促進規范有序運行。
目前,校級科研機構已到了轉型的關鍵時期。不妨利用整頓清理的時機,以問題為導向,以科研人員為中心,大力推動經費管理、組織架構、考核評價等制度改革,早日實現內涵式提升、高質量發展。
作者:孔德淇(2023年1月4日 新安晚報 2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