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復活使用“煙斗巷”“沙坡街”“獨樹根”等老地名,規劃命名彩珠路、海絲大道等一批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道路……今年5月1日,國務院新修訂的《地名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廣西各地認真貫徹新《條例》精神,進一步加強地名文化保護,守住廣西人記憶中的“鄉愁”。(12月7日《南國早報》)
地名是社會基本公共信息,這就是它所具備的“標識”功能,除了這樣的功能,它同時還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一個地名中,或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或沉淀著當地生產生活的印記,或記錄著某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風貌。換句話說,地名絕對不僅僅是一個名字,它的背后有歷史,有故事。這意味著,把一個地名展開,就是一段或驚心動魄,或精彩紛呈,或值得銘記的故事。
今年5月1日,國務院新修訂的《地名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新《條例》突出了地名文化保護,不僅在第一條就明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是《條例》制定的目的之一,而且專設“地名文化保護”章節,其他各章中還有多條涉及地名文化,彰顯了地名文化的重要性,也為地名文化保護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法治保障。國家以法規條例的方式來保護的,是一個個地名,更是一個個地名背后的文化、歷史與故事。
一個地名,就是一處歷史印記,就是一幅風情畫卷。這些地名背后的文化、歷史和故事,又成了鄉愁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伴隨著全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鄉愁”成了一個熱門詞語。鄉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具體到家鄉的一棵樹、一座橋、一棟老建筑,而這些樹、橋、老建筑,都伴隨者一個個刻在記憶里的地名,所以保護地名文化,也是留住百姓鄉愁的重要舉措,沒有了家鄉的地名,鄉愁將無處安放。
現在,從政府到社會各界對地名文化的重視,從某個角度來說,也是一種糾偏。曾幾何時,伴隨著城市的發展,因為地名保護意識的缺乏和滯后,很多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地名,被一些時尚的、洋氣的地名所代替,最終顯得不倫不類,也引起了有識之士的質疑。在這種情況下,發掘、恢復一些老地名,也就成了當務之急。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已經積極行動起來,一些舊地名被重新發掘和保護,最重要的是,重新被老百姓口耳相傳。
作者:苑廣闊(2022年12月8日 新安晚報 2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