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非必要不采樣”這句話徹底火了,不僅是各地政策的關鍵句,更是眾多老百姓心中難解的疑問句。
“非必要不采樣”,目的是希望在實現精準防疫的同時,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本身是個利國利民的多贏之舉。
但現實中卻是另一番景象:是越來越少的核酸檢測點,是頂著寒風、冒著風險、排著長隊的市民,是“無核酸不能行”的難處。為什么都倡導“非必要不采樣”了,反而還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還是老百姓出行需要、就醫需要、住宿需要……因而,一個好好的便民舉措,因為各種層層加碼,反倒給老百姓帶來了新的不便和麻煩。
在此,我想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各地應當及時調查、發現本地與“非必要不采樣”措施相矛盾、相抵觸的情況,是否存在變形、走樣?
其次,對存在的類似現象,及時整改、出臺相應配套措施,讓老百姓在生活、出行、就醫不再遭遇“核酸”之難。
第三,對確實需要查驗“核酸證明”的場所,各地應該及時公告說明,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否則,這種讓老百姓“非必要不采樣”的倡議,最終就會淪落為一紙空文,不僅不討歡心,反而讓人寒心。
總之,認真落實優化防疫措施,及時回應、解決老百姓合理訴求,讓老百姓生活早日如常,既是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抗擊疫情的題中應有之義。(袁星紅)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