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日前發布提示,國慶假期倡導市民朋友就地過節,減少出京,提高防控意識,做好個人防護。不只北京,國慶假期將至,多地發文倡導國慶假期就地過節。(9月27日中國新聞網)
多地倡導國慶假期就地過節,是出于疫情防控大局考量。與此相對應的是文旅業,分析認為,作為 2022 年最后一個長假,國慶黃金周的旅游熱度有望成為暑期之后的第二波高峰。同時,受到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本地游、周邊游及省內短途游仍是假期出行主流。同程旅行預測,“十一”假期國內景區、酒店、民宿將迎來大批客流。其中,適合親子游玩的主題樂園、動植物園、展館等構成了“十一”假期的熱門景區類型。此外,年輕游客更鐘愛城市深度游和各類輕戶外玩法。
就地過節呼喚文旅業作出周密而細致的安排。道理很簡單,留在本地過節,一些傳統的文旅產品可能不再有吸引力了,如何在確保各方面安全有序的前提下,推陳出新,給受眾帶來不同于過往的體驗和享受,順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無疑成為文旅市場供給的新命題。
猶記得去年春節期間,浙江義烏市倡導就地過年的17條新政引發好評如潮。從每人500元的“新年紅包”消費券到每人20G的流量包、從公共文化場館的免費開放到醫療機構的免收掛號費、從免費乘車到減免房租……這些實實在在的新招引發網友點贊,貼心、周密又務實。
這當然不是要各地都來效仿,且此一時彼一時,更何況過年和平時過節的“內涵”和“氛圍”也有所不同。而是說這個道理,倡導就地過節不應一“倡”了事,應在已有基礎上,配套出臺細致入微、與時俱進的措施,提供讓人流連忘返、體驗新穎的產品,滿足人們需求。比如,景區可以利用自身的戶外徒步、登山、滑雪、越野自駕、騎行等旅游資源,開發一些符合防疫要求的項目。再如,不僅開發滿足人們“旅”和“游”需求的產品,還應針對過節推出一些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滿足人們“看”和“聽”的需求。
總之,多一些換位思考,多一些提前謀劃、多一些周密而細致的安排,才能讓就地過節的人們留得下、過得好,在異地他鄉感受到更多溫暖、更多快樂。
作者:張國棟(2022年9月28日 新安晚報 2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