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醫保局、市衛健委、市中醫藥管理局、市財政局印發《關于開展中醫優勢病種按療效價值付費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22 個中醫優勢病種作為第一批試點病種開展按療效價值付費試點,并選擇該市22家中醫、中西醫結合醫院作為首批試點單位。(8月23日《文匯報》)
按療效價值付費,將使一些中醫能人有更多機會脫穎而出。比如,治療一些骨折,西醫通常需要開刀上鋼板,花費上萬元、幾萬元是常事。中醫在正骨方面有十分成熟且療效顯著的做法,一些中醫通過手法復位,再配合中藥外敷等療法,不僅可產生與上鋼板相同的治療效果,而且還讓患者少受許多罪。但由于手法復位僅僅是醫生“動動手”,收費稍微高一點都不行。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許多中醫項目療效奇特但收費低廉,挫傷了一些醫生的積極性。倘若明確只要獲得確切的療效,醫保就按事先確定的底價支付費用,醫生的技術價值就能得到更好體現。
患者看病,效果是第一追求,不管選擇哪種診療方式,能夠治好病,并且少花錢、少受罪無疑就是最佳的。將療效價值作為付費標準,可確保療效最佳、錢花得也最值,患者當然樂意。用療效說話,久而久之,就會對質優價廉的診療形成激勵,讓更多醫生主動創新,不斷優化診療手段、降低醫療支出,使醫療費產生超值效果。
也要看到,按療效價值付費容易被誤解成“效果為王”,甚至被錯誤地理解成療效與價值掛鉤、呈現對等關系,認為醫療付費就是對等交換,花了錢就要“買到”相應的效果,一旦效果不佳甚至產生嚴重的醫療后果,患者在心理上就難以接受。
若想趨利避害,首先就得在選擇按療效價值付費的項目時做到寧缺勿濫,只有療效確切的中醫項目才能納入。其次,療效評估要客觀公允,尤其要獲得患者的認同。更重要的是,患者應認識到醫療具有不確定的風險,進而對醫療效果保持合理期待,要明白好療效的確應該物有所值,但并非所有的診療,都能靠花錢買到對等的效果。
醫保怎么支付,會對醫療行為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倘若一味按項目收費,多做項目就會成為創收手段,過度醫療很難防范。倘若按病種付費,醫生就會在達到相同效果的前提下,盡量節省醫療開支,自覺減少醫療浪費。按療效價值付費是在按病種付費的基礎上,賦予相同療效以同等價值,這樣就會讓醫生更加重視診療效果。期待此次試點能夠探索出可供借鑒的好模式,讓這種付費方式能夠在更廣范圍內得到普及,用更好的療效、更低的價格,造福廣大患者。
作者:羅志華(2022年8月24日 新安晚報 2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