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高三畢業生劉夏(化名)在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后,給自己立的新flag 是整容。談及整容的原因,劉夏坦率地說道:“其實我想全臉整形,但沒有勇氣。變美了,運氣都會好一點。”據了解,許多青少年和劉夏一樣,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容貌焦慮”。有調查顯示,如今每到寒暑假、畢業季,都會出現學生扎堆整容的現象,“00 后”們已成為醫美消費的主力軍。(8 月11 日《法治日報》)
現在,網上一句“整容成剛需”,說明混跡社會這個“江湖”,顏值高低在很大意義上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以至于有不少家長在帶著孩子整容時感嘆“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在一個競爭充分且無所不在的社會氛圍內,人們企盼成功之心比任何時候都顯得迫切與強烈,這也使得人們不得不把自己從內心到外形都變得強大起來。顏值在就業競爭中的作用就成為“贏人”關鍵一點。
其實,今天的職場競爭中,“ 以貌取人”的案例屢見不鮮。用人單位選擇員工時,在通過筆試之后,往往還有面試這一關。在此過程中,除了了解求職者的口才和應變能力之外,看一看求職者顏值恐怕也是“面試”的題中之義。在這種語境之下,當下畢業季和暑期檔整形熱也不難理解。
學子們通過整形讓自己獲得更好的面容,更多時候是一種迫于無奈的選擇。職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堪稱白熱化,不把自己所有的能力與優勢展示出來,又如何在“ 你上我下”“ 你進我出”的角力之中取勝呢? 從這一點來看,顏值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凸顯出學子們難以言狀的焦慮與苦惱。而我們能做的,不僅僅是質疑“ 誰制造了‘ 容貌焦慮’”,更要創造出不以顏值高低取人,而以能力優劣取才的社會氛圍和競爭環境。
當然,學子們也要摒棄以整形博取未來機會的功利性思維,把注意力放到如何提升自己能力與水平上來,以自己優異的創造力贏得人盡其才的應有地位和競爭優勢,確保自己不輸在以優取勝的起跑線上。
作者:井水明(2022年8月12日 新安晚報 2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