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市地處皖江北岸,境內出土有東漢時期的青銅編鐘,說明東漢時期宮廷音樂已經在無為一帶流行。魏晉南北朝以后,隨著無為地域文化更深地融入唐朝的中原文化,到了北宋時期,無為地域的音樂也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北宋時期,無為軍出現三個音樂巨匠,他們是李景仙、楊杰和陳德孚,并都居住或者活動在無為城。
在偃月城,欣賞李景仙的琴技
關于李景仙,清嘉慶《無為州志》有這位的介紹:“李景仙,祥符中道士,居天慶觀。構萬卷堂,藏書兩監,多秘閣所無者。”參考北宋詩人、音樂家楊杰的《萬卷堂》和北宋無為知軍滿維端的《南池》,可以推知“天慶觀”大概的地址。
楊杰的《萬卷堂》有詩句“偃月仙翁羽化初,玉京推下紫云車。旌幢杳入三清路,樓閣空遺萬卷書。”詩中,作者稱“萬卷堂”主李景仙為“偃月仙翁”,說明他居住在“偃月城”。這里的“偃月城”指無為軍城。黃山書社點校版嘉慶《無為州志》收錄北宋無為知軍滿維端的《南池》,首句為“偃月城南錦繡川”。但乾隆《無為州志》收錄的滿維端的《南池》,首句為“偃月城西錦繡川”。不管是“西”還是“南”,這里的“偃月城”都是指無為軍城。
宋仁宗慶歷七年的一天,惠風和暢。任滁州太守的歐陽修延請善琴的李景仙到自己的官署彈琴,之后留下著名的音樂欣賞詩《贈無為軍李道士》,全詩如下:
其一:
無為道士三尺琴,
中有萬古無窮音。
音如石上瀉流水,
瀉之不竭由源深。
彈雖在指聲在意,
聽不以耳而以心。
心意既得形骸忘,
不覺天地白日愁云陰。
其二:
李師琴紋如臥蛇,
一彈使我三咨嗟。
五音商羽主肅殺,
颯颯坐上風吹沙。
忽然黃鐘回暖律,
當冬草木皆萌芽。
郡齋日午公事退,
荒涼樹石相交加。
李師一彈鳳凰聲,
空山百鳥停嘔啞。
我怪李師年七十,
面目明秀光如霞。
問胡以然笑語我,
慎勿辛苦求丹砂。
惟當養其根,
自然燁其華。
又云理身如理琴,
正聲不可干以邪。
我聽其言未云足,
野鶴何事還思家。
抱琴揖我出門去,
獵獵歸袖風中斜。
作為北宋文壇舉足輕重的文學家,歐陽修在詩題里稱李景仙為“李道士”,在詩中稱其為“李師”,可以說在奏琴技藝方面,李景仙被歐陽修尊稱為“師”。歐陽修這首音樂鑒賞詩,是用詩的形式寫成的“音樂鑒賞論文”,從側面反映了李景仙高超的奏琴技藝。
宋哲宗元祐四年,蘇軾出任杭州知州,也欣賞到了李景仙的演奏。關于這次演奏的經歷,蘇軾在《書文忠贈李師琴詩》中有記錄:
與次公聽賢師琴,賢求詩,倉卒無以應之。次公曰:“古人賦詩皆歌所學,何必己云!”次公因誦歐陽公贈李師詩,囑余書之以贈焉。
元祐四年九月二十一日。
蘇軾沒有描繪李景仙彈奏的具體場景,但引述了歐陽修對李景仙的稱謂“李師”,自己則稱其為“賢師”,敬佩之情顯而易見。
去“五云閣”,參加音樂人的聚會
清嘉慶《無為州志》記載:“五云閣,在州城東阛阓中,宋‘五云叟’陳朋建。朋曾賜號‘文靖先生’。今遺址失考,仍呼閣上。”雖然史志書籍稱“遺址失考”,但“五云閣”大致方位可以確定,即現在無為城東大街上坡的南側,即“禮拜寺巷”口一帶。
“五云閣”的筑者陳朋又名陳德孚,他與當時自號“無為子”的楊杰是好朋友。“無為子”楊杰是宋仁宗嘉祐四年進士。七年后,即宋治平三年,當涂郭功父招楊杰赴環峰小聚。陳朋作詩寄贈郭功父和楊杰。而楊杰詩贈陳朋,最著名的當屬《五云叟琴閣》。全詩如下:
朝望五云山,暮望五云山。
望之欲去未得去,抱琴登閣聊怡顏。
琴聲噴潺湲,意在山之泉。
琴聲險欲絕,意在山之巔。
五云之山不須到,勸君但作五云操。
由詩題推知,“五云閣”全稱為“五云叟琴閣”;“五云閣”是五云叟放置琴的地方。也就是說著名書法家米芾任無為知軍的30多年前,“五云閣”已經筑建完成。“閣上”——“五云閣”——“五云叟琴閣”。北宋時期,“閣上”就是無為軍著名的音樂人聚會地。到了南宋,樞密王藺罷官回到無為軍,在無為軍城筑樓閣,過起隱居的生活。這個時候,陳德孚的“五云閣”已經圮壞。王藺購得“五云閣”之地,筑“熙春園”;在“熙春園”,筑“望月樓”。從此,“閣上”成為樞密王藺家的私人花園。
清末有無為地圖,在“閣上”位置標注有“雙井街”地名,說明當時掘有兩口井。其實,雙井在大東門內,即閣上下坡的犁頭尖一帶。成圖于1930年后的《民國時期無為城略圖》,在“閣上”位置標注有“五云閣”。閣上附近,曾有紀念狀元焦蹈的狀元坊,明朝時壞圮;附近還曾有“都憲坊”,是表彰紀念明朝進士、巡撫僉都御史劉崙的。
到無為城,品評楊杰的樂理
楊杰,北宋無為人,青年時就以“雄文妙賦”著稱于世,宋仁宗嘉祐四年中進士,與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米芾等人建立了友誼。楊杰不僅是一位政治家,還是一位藝術造詣很深的音樂家,曾七任太常,執掌宮廷和宗廟的禮儀和音樂之事。
楊杰不但與李景仙、陳德孚等無為本地音樂家有交往,還對宮廷音樂有獨到的理解。楊杰的音樂評論,常常以奏章的形式表現,被收入《宋史·樂志》。宋初宮廷雅樂音調太高,“不合中和”,太宗命人重定律呂;宋仁宗以“器久不諧,復以樸準考正”,結果鐘聲沉郁震顫,并不和諧。宋神宗即位,詔秘書監劉幾、禮部侍郎范鎮議樂,劉幾請命楊杰同議。
楊杰與范鎮發生分歧,曾多次上書,具體指出范鎮觀點的不足之處:“今鎮新定樂法,頗與樂局所議不同。且樂經仁宗命作,神考睿斷,奏之郊廟、朝廷,蓋已久矣,豈可用鎮一說而遽改之?”
宋神宗元豐三年,楊杰上書,從作曲、演奏、指揮和表現內容等方面,指出“范鎮樂”的缺陷:
一是“歌不永言,聲不依永,律不和聲”;二是“八音不諧,鐘磬闕四清聲”;三是“琴、瑟、塤、篪、笛、簫、笙、阮、箏、筑奏一聲,則镈鐘、特磬、編磬連擊三聲,聲煩而掩眾器,遂至奪倫”;四是“舞者發揚蹈厲、進退俯仰,既不足以稱成功盛德,失其所向,而文舞容節尤無法度,則舞不象成也”;五是“樂聲不一,混殽無敘”;六是分樂之序,“冬至祀天,不歌大呂;夏至祭地,不奏太簇;春饗祖廟,不奏無射;秋饗后廟,不歌小呂”;七是雅樂與民樂相雜,以致“鄭聲亂雅”。
楊杰獨到、全面的評論,在中國音樂評論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宋哲宗即位后,楊杰再次從樂章曲名、宮架加磬、十六鐘磬等角度分析“范鎮樂”的缺陷,意見得到了采納。從此,“范鎮樂”被棄,“楊杰樂”正式被宮廷采用。
《宋史》記載,楊杰有音樂專著《樂記》五卷。除此之外,楊杰詩文的石刻留存在浙江衢州、安徽樅陽一帶,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的一部分,他的《無為集》入選《四庫全書》,《補正三禮圖序》《皇族服制圖序》二文不但完善了北宋皇家服裝禮儀規制,還成為了研究中國服裝史的重要參考文獻。 (戴啟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