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七月,夏天熱烈登場,莘莘學子迎來了考試季。在中國的歷史上,影響最大的考試選拔人才制度就是科舉考試制度。影響巨大的科舉考試也在合肥人的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記,至今人們還津津樂道當年科舉中的那些人和事。
歷史上合肥出過五名狀元:五代南唐狀元廬江伍喬,南唐狀元合肥王崇古,宋代楊寘,南宋武狀元合肥王國,祖籍合肥的明代狀元張懋修(其父就是大名鼎鼎的首輔張居正)。
中國狀元博物館 汪紅興/攝
伍喬,安徽廬江人,自幼聰穎異常,且好學。時值少年,曾口出豪言:“淮人無出己右者。”他不滿足當?shù)氐膸熧Y和學習條件,便溯江而上,到廬山求學。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開科大試。伍喬在僧人資助下,只身赴金陵趕考。結果不負眾望,一舉中試,初選入圍,名列第三。主考官宴請初試入圍者,且要現(xiàn)場賦詩作文。第一名宋貞觀坐首席、第二名張洎、第三名伍喬依次而坐。酒過數(shù)巡,伍喬呈上自己的新作《八卦賦》,主考官閱罷,連連拍案叫好,并立馬邀伍喬坐首席。復試出榜,伍喬名列第一,榮登皇榜之首。當朝皇帝李璟也是一個大詩人,御覽伍喬的《八卦賦》,贊其文字清麗精煉,邏輯結構嚴謹,實為難得的好文章,便降旨將其文刻于碑石,立于國學門外,“以為永式”。公元959年,朝廷詔伍喬進京,官封考功員外郎,繼遷戶部員外郎。
北宋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的狀元楊寘因為在科考中一次“連中三元”,成為傳奇。《宋史·楊寘傳》載,“既試崇政殿,帝臨軒啟封,見名喜動于色,謂輔臣曰:‘楊寘也。’遂擢第一,公卿相賀為得人。”
王國,是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乙丑科武狀元,也是合肥科舉史上唯一一位武狀元。從《弘治·溫州志》記載的“咸淳乙丑王國榜”、《中國歷代武狀元》一書及《萬歷廬州府志》《嘉慶·廬州府志》中得知,他于咸淳元年一舉奪魁,成為乙丑科武狀元。可惜,由于資料的缺失,這個合肥唯一的武狀元,并沒有留下更多的故事。
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進士科題名榜,是科舉史上的名榜之一,被后人稱為“宰執(zhí)榜”(“宰”指宰相;“執(zhí)”,指副宰相級高官參知政事等)。
這份榜單的名人太多,簡單羅列幾位:狀元王堯臣,任參知政事。榜眼韓琦,任宰相。探花趙概,任參知政事。進士文彥博,宰相。尤其讓合肥人驕傲的是杰出清官的代表包拯,也是該科進士。這些身居高位之人,都是心系民眾、忠心報國的好官忠臣。
還有一個叫李先的合肥人也出現(xiàn)在此榜單上。《宋史》說李先“錯安頭”,意思是無貌而有才,在楚(楚州,今淮安)為“照天燭”,是一名正大光明的清官。《朱子語類》提到一篇包公的文中,說包拯告訴一李姓同學拒絕富人邀請吃飯的原因——吃人嘴短。這名李同學應該就是李先。
《合肥歷代進士》作者高峰最新考證出原合肥縣一地進士的數(shù)量是329人,其中文進士是231人,武進士98人,進士數(shù)量在安徽省內縣域排名第三,武進士數(shù)量第一。如果加上廬江、巢湖兩地,進士總數(shù)425人。這些足以說明,合肥作為一座千年古城,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更有著綿長的文脈。 (胡曉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