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間的“徽班進京”,是中國戲曲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作為地方戲班,徽班不僅一度雄踞京師劇壇,而且在發展與交融中促進了風行全國的京劇的誕生。其實,在此之前,安徽人在戲曲界亦可圈可點。
明末清初的京城舞臺上,呈現出“雅部”(指昆曲)與“花部”(指其他各種地方戲曲)并存且相互爭勝的局面,即所謂的“花雅之爭”。由于被奉為“雅樂正聲”,昆曲彼時占據統領地位。在昆曲興盛時期,有文人熱衷于劇本創作,有官紳蓄養家庭戲班,由觀賞戲曲而組織的詩壇唱和風行一時。值得關注的是,其中不乏安徽文化名流的身影,他們助力于昆曲的發展,具有一定影響。
《燕子箋》書影
阮家班
“出色也愈甚”
張岱《陶庵夢憶》卷八之“阮圓海戲”有記:
阮圓海家優,講關目,講情理,講筋節,與他班孟浪不同。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制,筆筆勾勒,苦心盡出,與他班鹵莽者又不同。故所搬演,本本出色,腳腳出色,出出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
雖然鄙視阮圓海的人品,對于阮家班演藝之精湛,張岱卻贊不絕口。演出中,運用精彩的龍燈、猴戲、飛燕、舞象、波斯進寶和紙札裝束等活躍舞臺的藝術氛圍,“無不盡情刻畫,故其出色也愈甚”。
阮圓海,即阮大鋮(1587-1646),字集之,號圓海、石巢、百子山樵,安慶人,有“阮懷寧”之稱。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進士,任給事中。南明時期,官至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他曾背叛東林依附閹黨,清兵南下時望風而逃后又投靠清廷,為人反復,聲名狼藉。
但是,阮大鋮才華出眾,善詩詞,精于戲曲創作,著有《詠懷堂詩集》以及《春燈謎》《雙金榜》《牟尼合》《燕子箋》等十一種傳奇戲曲。
阮大鋮的傳奇戲曲之作突破了一般的案頭文學的局限,以情節曲折、場面新奇而取勝,注重排場調度與舞臺效果,非常適合搬演,同時嚴守昆曲格律,曲調婉轉流暢。
有趣的是,當時的復社諸子雖然對阮大鋮深惡痛絕,但是對他所撰傳奇劇作以及阮家班交口稱贊。據冒襄《往昔行跋》,崇禎十五年(1642)中秋節,復社名士為其舉辦宴會,曾花錢雇請“阮家班”演出。詞人陳維崧有言:“金陵歌舞諸部甲天下,而懷寧歌者為冠。”(《冒辟疆壽序》)據此,可知阮氏家班聲名之盛。
阮大鋮在戲曲史上具有一定影響,被稱為“戲劇奇才”(黃季耕《中國文化世家·江淮卷》)。吳梅的《中國戲曲概論》認為:“阮圓海之曲,不以人廢言,可謂三百年一作手矣。”
《滿床笏》劇照(蘇州昆劇院)
《滿床笏》
“合肥龔司寇門客作”
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隨后,一批經典劇目入選“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項目,《滿床笏》也在其中。
據相關史料,此劇與清初文壇領袖、合肥人龔鼎孳相關。焦循《劇說》云:“《滿床笏》,一名《十醋記》,合肥龔司寇門客作。中入龔節度十折,與本文無關,蓋為橫波出色渲染也。”笠閣漁翁《笠閣《燕子箋》書影批評舊戲目》則稱:“《十醋記》即范希哲的作品《滿床笏》,乃取同姓同職,為取悅龔司寇之妻顧眉,并于所生日時演出。”龔鼎孳曾任職于刑部,故有“司寇”之稱。
傳奇劇《滿床笏》共三十六出,說的是唐朝大將軍郭子儀的故事。其中含有《醋表》《醋義》《醋成》《醋感》《醋授》《醋功》《醋錦》《醋阻》《醋致》《醋慨》十出,故又名《十醋記》,其主線是龔妻為龔敬(官任朔方節度使)納妾之事,有倡導家庭和諧之意。
恰逢龔鼎孳如夫人顧眉(又名橫波)生辰之際,為營造喜慶氣氛,強化喜劇效果,龔氏門生幕客精心策劃,巧妙編排,通過虛構的“妻管嚴”類人物龔敬及其夫人,把現實中的男女主人移植到劇目中。于是,龔鼎孳成為劇中人物的原型,“龔敬”儼然成了“龔合肥”的化身。
龔鼎孳文采超群,與諸多劇作家關系密切,樂于和戲曲表演者交往,對戲曲藝術非常熟悉,且顧眉有“南曲第一”之名,確實具備戲曲創作的相應條件。或許,龔鼎孳也參與了《滿床笏》創作。
如今上演的《滿床笏》,經改編分為《龔壽》《納妾》《跪門》《求子》《后納》五折,故事簡潔完整,情節更加生動。
金斗班
“擅演《桃花扇》”
中國“昆曲學”研究課題系列之《昆劇志》中,有“金斗班”詞條,文曰:
清代康熙年間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李天馥(字湘北)培養的昆班。李是安徽合肥人,合肥有金斗河,故以為名。它原是李氏家班,受雇外串演出后成了職業昆班,以擅演《桃花扇》而名動京都。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中記載:“己卯(康熙三十八年)除夜,李木庵總憲遣使送歲金,即索《桃花扇》為圍爐下酒之物。開歲燈節,已買優扮演矣,其班名‘金斗’,出之李相國湘北先生宅,名噪時流,唱《題畫》一折,尤得神解也。”
李天馥(1635-1699),字湘北,號容齋,合肥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歷任內閣學士,工部、刑部、兵部、吏部尚書。康熙三十一年(1692),拜武英殿大學士,故有“相國”之稱。李天馥頗有政聲,文采出眾,著有《容齋千首詩》《容齋詩集》《容齋詩余》《古宮詞》等。
古城合肥,舊時有“金斗城”之稱,取“日進斗金”之意。金斗河,在《(嘉慶)合肥縣志》中有記:“唐杜刺史作斗門,引肥水入金沙灘,故名。”以“金斗”作為其家班名稱,體現出李天馥對于家鄉的熱愛之情。
李天馥作有多首觀劇之作,其《賀新郎·優人新婚·其二》:
夫子門楣異。止嬴得,嬌羞事業,風流經濟。一向喬妝身請妾,此舉差強人意。指山海、香盟粉誓。笑殺逢場花燭假,喜今嘗,花燭真滋味。貪美滿,恣尤殢。
箇儂休作男兒覷。不過是,鉛華侶伴,裙簪班輩。正自難分姑與嫂,謾道燕如兄弟。恐還是、趙家姊妹。兒女溫存原自慣,愿卿卿,憐婦如憐婿。今何夕,三生會。
俏皮詼諧,生動親切,詞家看似與當事者非常熟悉。由此推測,詞中的優人可能是李氏“金斗班”成員。
現時有些人的印象中,安徽是長三角的“插班生”。不過,有學者稱:“古代江南即當今的長三角。”(劉士林《江南詩性文化》)昆曲,屬于“南曲”。從龔鼎孳“六朝文士夸吳會,一日中原散楚材”(《雪航寓中看演玉鏡臺傳奇》)、李天馥“唱徹江南秋白苧,一簾晴色月當樓”(《聽郟大度曲》)等詩句中,不難發現,皖人喜愛昆曲,除了這種“雅樂正聲”特有的藝術感染力,還與他們骨子里與江南文化的親近感密切相關。 (李學軍)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