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一座宋興橋,連著兩狀元

在蕪湖市灣沚區灣沚鎮桃園村,有一座始建于明朝的古橋:宋興橋。宋興橋始建于1572年,為石拱橋。東西雙橋造型美觀,橋體堅固,雖經戰火焚毀和歲月侵蝕,始終屹立于宋興河(今團結河)中,清朝光緒乙未年(1895)修繕復建。此橋至今已有453年之久,是灣沚區歷史上最古老的石拱橋。這座古橋是蕪湖市第73號不可移動文物,底蘊深厚,大有來頭,前后聯系著兩個狀元——南宋狀元張孝祥和明朝狀元沈懋學。 

蕪湖市灣沚區六郞鎮北陶村。王玉實/攝

古橋的來歷

清嘉慶《寧國府志》記載:“宋興橋,城北七十五里東山左,邑人張相建。”清光緒《宣城縣志》記載:“宋興橋,郡北七十五里東山左,明益藩舍人張相建?!眱蓚€記載大致相同。那么,記載中提到的張相是何人呢?又有什么來歷和故事? 

宋興橋原屬于宋興村。宋興村于2012年并入現在的桃園村。此地以張姓居民為主,有清光緒八年(1882)刊本《宣邑宋興張氏宗譜》存世。譜上記載的《竹崖居士傳》,給出了張相的來歷。 

張相,字忠夫,號竹崖居士。父親任四川廣漢刺史時,家道興起。朝廷根據慣例授予他旴江益藩禮官,他婉辭不去就任。每當傳統佳節,張相召集宗族親友暢飲,怡情適志,去留自便,不屑于富貴功名。父親在任上去世,他未能在身邊侍奉,十分愧疚。對繼母丁宜人用心侍奉。對丁宜人所生的女兒,不僅選擇名家婚配,而且用心準備嫁妝。 

二叔比張相小10歲,每次相見,張相都畢恭畢敬。等到游學年紀,張相送給他強壯的馬匹,并贈送數十畝肥沃的土地。有一個佃戶久病將死,打算賣妻籌備衣棺。張相制止他賣妻,借給他錢糧,安排大夫醫治,不久就痊愈了。后來,夫婦倆生了6個子女,白頭偕老。一家人對張相的恩德終身難忘。 

郡守劉侯核查土地之數,聘張相為總管。張相秉公行事。早先,劉侯發檄文,要求全郡無論宅基地、墓地,都為皇土,全部納入官方。張相接手后,極力勸說劉侯:民間宅基地、墓地,是老百姓生死依靠,如今全部丈量,并且繳稅,子孫可能要落魄到翻耕宅基地和墓地的地步,這該如何是好?劉侯沉默良久,說:我差一點搞錯了!立即發文停止。全郡百姓,莫不感激張相。在鄉里,是非曲直,張相從不護短,所有人都服他公正。他用自己的土地建了張氏宗祠,還捐資建造了宋興橋。 

鏡湖的前身

宋興橋是明朝人張相建造的,與南宋時期的張孝祥有什么關系呢?據《宣邑宋興張氏宗譜》記載,宋興張氏是張孝祥的后裔。譜中,張孝祥是三世祖,張相是十五世祖。 

張孝祥是歷史上豪放詞派的代表性人物,同時也是南宋初期政壇上的重要人物,被譽為中興名臣。他于1143年來到蕪湖,23歲(1154年)考中狀元,在蕪湖生活了11年,對蕪湖有著深厚感情,自號于湖居士(于湖即蕪湖),視蕪湖為第二故鄉。 

張孝祥出生在明州鄞縣桃源鄉,12歲那年隨父與蕪湖大伯張鄖一家會合,住在縣城西南邊升仙橋附近。這里負廓臨河(青弋江),西去長江不遠,東北面是郁郁蔥蔥的赭山,環境安靜。 

蕪湖位于長江南岸青弋江口,縣治是以北岸的雞毛山高地為中心,大體上沿青弋江兩岸呈“一”字形布局。因此,貫通青弋江兩岸的浮橋至關重要。據《蕪湖通史》記載,北宋天圣三年(1025),蕪湖知縣董黃中建成浮橋。進入南宋,百姓在乘舟渡河時經常發生意外,原因是老浮橋上游不遠處,有一個大灣。青弋江流過大灣之后,水流更加湍急。對此,張孝祥親自組織人力“入谷斬木、造舟為梁”,在青弋江上拼舟搭板,造成新浮橋,浮橋兩邊設有護欄,方便行人商旅過橋。浮橋告成,兩岸人民“但渡無苦”,從此“得福甚多”。 

在張孝祥一生中,有一個對于蕪湖來說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就是“捐田百畝、匯而成湖”的善舉。 

乾道三年(1167)三月底,張孝祥以秘閣修撰,知潭州,權荊湖南路提點刑獄公事,由蕪湖啟程赴任。這次赴任,他把一家老小都帶上了。舉家外出赴任,家里的田地誰來耕種呢?張孝祥為官,很重視水利,在蕪湖也一直想疏通“于湖水與縣治接”。思考再三,張孝祥在舉家赴任前決定“捐田百畝”給縣衙。 

當時,蕪湖縣令是沈端節。那年適逢大旱,沈端節將這些田地和附近的荒灘荒水合在一起進行整治,匯而成湖,方便百姓取水灌溉。因為湖面廣闊,常有“鷗鷺出沒、煙雨變態”的景色。張孝祥一生敬仰陶淵明,便將這灣湖水取名為“陶塘”。這便是蕪湖市鏡湖的前身。 

乾道五年(1169)三月,張孝祥獲準辭官。第二年,好友虞允文來訪。他們泛舟陶塘,議論時事,飲酒賦詩。張孝祥不幸中暑去世。孝宗皇帝聞奏,發出“用才不盡”的嘆息。縣令沈端節痛哭流涕,為之扶棺送葬。蕪湖百姓聞之,“商賈為之罷市,兩河之民惶惶如失所恃”。 

沈懋學的“筆記”

張孝祥去世后不久,乾道七年(1171),他的弟弟張孝章等人攜家眷由蕪湖遷至宣城北鄉陶黃村,他的幼子張太平也在其中。據《宣邑宋興張氏宗譜》記載:張孝祥大伯父張鄖、父張祁于1161年前后在宣北陶黃村置別業;陶黃村,敬亭以北六十里,灣沚以東七里許,余令橋附近,總名宋興渡。此處山環水繞、沃野平疇,是張孝祥后裔主要居住地之一。 

明朝狀元沈懋學與張孝祥第十五世裔孫張相,第十六世裔孫大功(張慎)、大名(張顯)、大誥(張諭)等關系頗為密切。 

沈懋學,字君典,宣城郎溪人。明神宗萬歷五年(1577)殿試第一,授翰林修撰,謚號文節,是蕪湖縣令沈端節后裔。沈懋學性格豪爽,少負俠氣,曾多次往來于邊塞,每次縱論時事,人多奇之。沈懋學慷慨有大志,曾題詩《鳳凰臺》:“丈夫意氣何相若,萬里風云指顧中?!睂Σ咴嚲碇杏小疤幤涫急睾衿浣K,循其名當責其實”語。當時,神宗勵精圖治,看了他的試卷后對輔臣說:“此二語即可作狀元?!彼煊H擢沈懋學第一甲第一名。 

《宣邑宋興張氏宗譜》記載了沈懋學撰寫的《宋興橋記》。沈懋學記述,“敬亭之北六十里曰宋興里,有河曰宋興河,當丁灣、灣沚二大河之中,各距十有五里,蒲塘、長山諸水,旋繞合流,經余令至斯,祲大其里,乃宋狀元張孝祥流寓之所,子孫遂世其家,故名(宋興里)?!蓖瑫r,他還記敘了竹崖居士張相及兒子張諭等人修橋經過,“隆慶六年(1572),奮然鳩工,編筏筑基,跨河壘石,不期月而功告成,計長百尺廣十六尺,而高倍之,凡木石工費通計三百余金,悉取諸囊橐,未嘗仰助于人也?!薄肮咀又I(大誥),復繼公垂成之志,而完未成之功,乃作阜西平橋。于是,東西并峙,民無病涉焉,誦者載道,名之曰宋興橋?!?nbsp;

沈懋學表示,“公(張相)長公子慎(大功)、次公子顯(大名),與余有斯文之雅,乞余一言,以紀其事。余不能辭,因援筆記之,以永其傳?!?(張致林)

——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利县| 曲阜市| 浏阳市| 怀宁县| 阿合奇县| 肥东县| 绥宁县| 九寨沟县| 正定县| 南部县| 阜南县| 南昌市| 苏尼特右旗| 阜阳市| 东方市| 交口县| 纳雍县| 习水县| 阿合奇县| 海南省| 青冈县| 会理县| 东阿县| 沙坪坝区| 邻水| 五莲县| 邵阳县| 武山县| 年辖:市辖区| 兴国县| 斗六市| 民权县| 无极县| 蛟河市| 大安市| 随州市| 吐鲁番市| 寿宁县| 来安县| 松溪县| 石首市|